提起《阿甘正传》,大家肯定会自然联想到《肖申克的救赎》。两部史诗般巨作,狭路相逢奥斯卡。成为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有时候我甚至会为《肖申克的救赎》的败北而感到惋惜。它里面的每个镜头都是那样的精致。

每次观看,我都会感到无比激动和震撼。而《阿甘正传》里的镜头会更简单和随便一点。但看《阿甘正传》却时常忘记它到底用了哪些镜头,每次看到一半才突然想到:我这次看的目的原本是想看它的用了哪些镜头啊。这时我才恍然大悟,《阿甘正传》真的更胜一筹。

《阿甘正传》最触动人的地方,是它的剧本,也就是整个电影的故事。当然它里面还是有很多是在批判和讽刺当时美国的政治制度的,也就是反战。比较幽默的一个场景是猫王的死,阿甘感慨道:“看来王不是那么好当的”此刻和平鸽也飞了起来。

反战的电影在九十年代的美国还是很多的,其中也不乏经典,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而相对于这些电影来说《阿甘正传》最大的一个亮点便是它一直在阐述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来告诉我们什么是亲情,友情,爱情,什么是爱。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人生”好像一直都是永恒的主题。可能人们都很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在中国,有很多顶级导演也都在这个话题上开拓着自己的路。比如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活着》。

看完这些作品后,往往会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但这种感觉用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或者说是表达不完整的。只能去体会。在中国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等艺术作品,大家都特别在乎一个意境。这绝对是跟中国两千年多年来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的。就像读古诗词一样,读到高潮处都会产生一次触动,这种触动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用文字来记录。而且转瞬即逝。要想再次找到这种触动,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再读一遍。

而在文化底蕴只有几百年的美国意境是不可能出现的。但“笨人有笨法”。那就是用最简单的故事,来阐述最深邃的哲理,每件事都给你有逻辑地讲清楚,这就是《阿甘正传》。我想每个看完《阿甘》的观众都不会存在不懂的问题。而且不仅能看懂,在阿甘面前我们还充满着优越感。难道大家对阿甘这个人物不熟悉吗?再想想看,他是不是就是我们自己,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自己。那个对未知世界充满懵懂的自己,那个纯真的自己。电影里面的一个场景,我印象非常深刻。在万人反战游行会上。阿甘看到甄妮向他跑来,他大喊了一声“甄妮”,并横穿人群跑到最向甄妮。

换做我们,我们会这样做吗?肯定不会,至少我们会先找个理由从讲台上退下去,再去找甄妮吧。我们太成熟,太复杂了。但换作是二十年前的你呢,无论多少人,多大的场面,你都会大喊一声“妈”,哭着跑向你的母亲。因为那时候你的心里只有你妈。就像阿甘在那一刻心里只有甄妮,在打乒乓球时眼里只有球,在捕虾时眼里只有虾,跑步时眼里只有前方。

岁月给了我们太多的角色,并且我们不得不时时刻刻去扮演着它。同学,老师,同事,科长,科员,职员,老板……。这些外衣紧紧地裹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力不从心,气喘吁吁。当一件件脱掉以后,你是否还记得曾经那个纯真闪亮的自己。像阿甘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