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徐芳芳

图文编辑丨潘存英

终审丨王巧玲

掐指一算,美国接纳力亲子营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作为现场大统筹,第一次组织国外营——探访美国硅谷。感受着中美文化差异的不同之时,也感受着接纳力亲子营在不同的国情下的不同体验。

如果要用一个具体事物来形容,我感觉美国更像是一个带篱笆的院子。那里的整个社会都是比较有规则的,孩子们去体验夏令营,就是去体验在社会下的规则的,主要是为了把孩子们锻炼成一个社会人。

这一次的接纳力亲子营除了拥有接纳力亲子营本身的魔一爪国机制外,我们还将美国当地的本土营融入了进来,营地地址在斯坦福大学。

记得有一天,我随着体育营的孩子们一起去到斯坦福大学的营地内一起参与他们的营地活动。

当看到营地内还有3岁多的孩子的时候,吓了我一跳,毕竟一个夏令营内有大几百的营员,都还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后来才知道体育营是分多个年龄段的。其中有一个是3-6岁的年龄段。在做大游戏(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玩儿的那种奔跑游戏)的时候,是按年龄段分开的;在做项目活动(比如游泳、攀岩等)是混龄的。我也是到后来才知道,国外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上夏令营了。

我在陪伴孩子们的同时也在悄悄的观察着这些本土营的带队老师和小龄段的孩子们。发现他们在去厕所的时候,都是有序的排着队,跟着带队的老师一起前往再一起回来,带队的老师没有认为孩子们很小就需要专门照顾着,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带着大家一同前往再一同回来。在游泳的时候,他们拿着自己的小背包,到了更衣室,拿出浴巾摊在地面上(那个地面很干净,可以直接放浴巾),然后将自己的游泳衣、防晒霜、泳镜等物品统统的放在浴巾上面。等换好泳衣,开始自己涂防晒霜,整个过程完全自己独立完成且不吵闹。与此同时,带队的老师也在换着自己的游泳衣,涂着自己的防晒霜,完全没有要替任何一个小龄段的孩子换泳衣和涂防晒霜的举动,就在所有人都一切就绪的时候,带队老师召集大家一起前往泳池。大龄段的孩子们就直接将浴巾和自己的物品拿起来,小龄段的孩子就直接将所有的物品放在浴巾上拖着直接到了游泳池旁边的草坪上。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混乱,当小龄段的孩子们有一些跟不上节奏的时候,带队的老师就停下自己的脚步,望着他们微笑着,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完全没有要去帮助他们的意思,这些孩子们最终也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将浴巾拖到了游泳池上面的草坪上。

如若不是我亲眼目睹,我很难相信,那么小的孩子可以在集体中有这样的呈现。我也很难相信,一个老师可以井然有序的带领着那么多的孩子且都是按时按点的来回。我也很难相信,美国的家长们会将只有3岁的孩子送出来上夏令营,且只是负责早上送过来,下午接回去,其他的都交给了社会。

所以,纵观美国的大环境,感觉社会就是一个大分工,养育孩子是全民族的事儿。基本上是父母做好父母的事情,学校做好学校的事情,夏令营就是社会教育的一个补充。每个地方功能单一,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情,社会规则就是一个常识而不需要强调,孩子们可以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下自由的做着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特质。

当我看到这些,不禁让我想到了接纳力亲子营(点击了解)。

实际上,接纳力亲子营是一个社会角色,却承担了很多父母的职责。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孩子在父母那边不一定真的能够去做好他自己。整个的社会规则是七七八八的,孩子们在各种环境中挺不容易的,挺没有办法做自己的,所以接纳力亲子营承担的事务会比较多,有的是在替家庭做事情,有的是在替学校做事情,然后还需要再完成社会教育的一部分。

接纳力亲子营本身是一个社会角色,更多的是在支持孩子做自己,然后又引导孩子去遵守社会规则。但是每个孩子被破环的程度不同,做自己的程度也不同,所以想要引导孩子成为一个能做自己的社会人,真的挺不容易的。

事实上,无论在哪儿,养育孩子养育下一代,都应该是全民族的事儿。美国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在那么小就可以成为一个能做自己的社会人,是因为他们的国家按职责分工、各司其职。

期待在咱中国,父母们能够先允许孩子做自己,至少是在一个家庭里面,给到孩子们一个安全、温暖、接纳的环境,允许孩子们按照他自己的生命节律长成他自己。

相信如果父母做好父母,这个社会也就可以做好社会了。

若您有意向了解更多关于接纳力亲子营的详情,可以在留言区留言或者直接扫描接纳力亲子营总统筹的二维码进行洽谈咨询,认同接纳力理念的亲们均可以申请做承办人哦。

近期精彩回顾

打造乖孩子,只需在游戏中蓄满爱之杯

一个坏习惯里可能藏着一份最美好!

别把男孩儿强逼成男子汉

有一种恐惧叫做这样下去还得了!

- 作者介绍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