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史》记载: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全国人口为五千八百二十三万(58230000)人。《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人口为五千二百九十一万(52910000)人。

晋代著名医学家、史学家皇甫谧在著作《历代帝王世纪》中记载:

夏朝初年,“禹平水土,还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

夏朝初年人口为13553923人,竟然精确到个位数?

而西周成王时期,人口总数是17494923人。

两组数据结尾都是“……九百二十三人”,令人对这份资料产生疑惑。

暂缺不讨论这个问题,单纯从数据上看,经历了一千多年,由于战争、疾病等因素,人口竟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到了东周第三代帝王周庄王姬佗在位时期,人口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为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人(11847000),这和周天子地位动摇,诸侯连年征战不无关系。

到了秦朝初年,人口仍徘徊在一千万左右。

“然考苏张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尚当千余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帝王世纪》

皇甫谧没有查到,六国尚未平定时期的人口准确资料。

但根据纵横家苏秦、张仪计算的六国士兵总数,推算当时人口约为一千多万人。

秦朝初年,人口降至一千万以下,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人口迅速增长,约为三千余万至三千六百万(3000万—3600万)人,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现代学者研究统计,秦朝人口约为四千万人,西汉时期增至六千余万。

《后汉书》记载: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人口为五千零六万人。

三国时期,经历了多年的群雄割据,军阀混战,人口再度呈过山车式下滑之势。

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国时,全国“人众之损,万有一存”,魏国、蜀国人口总数加在一起为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5372891)人。

吴国人口没有统计,史家按照“吴之所领兵户凡十三万二千”来推算,吴国人口不会超过蜀国。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三国人口总数在600万至700万左右。而2019北京人口总数达到21707000,也就是说三国时期人口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

《晋书》记载:西晋咸宁六年(280年),全国人口总数为一千一百一十六万(11160000)人。

《隋书》记载: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人口总数为四千六百零一万(46010000)人。

唐朝中期,人口变化仍然不大。

《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人口为五千二百九十一万(52910000)人。

《宋史》记载: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人口总数为四千六百七十三万(46730000)人。

经历了宋夏、宋辽、宋金、宋元等连年的战争,人口又一次出现负增长。

元朝统一后,人口开始增加。

《元史》记载: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全国人口为五千八百二十三万(58230000)人。

《明史》记载: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年,全国人口总数为六千零六十九万(60690000)人。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人口突破一亿大关。

《清史稿》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人口为两亿零五百五十九万(205590000)人。

到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人口达到了四亿多人,为四亿一千九百四十四万(419440000)人。

《清续文献通考》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国人口达到了四亿七千三百五十四万(473540000)人,这就是民间俗称的“四万万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