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家长要跟孩子承认自身问题,向上述需要避嫌的问题,家长可能会不好意思开口。老师在与小轩单独沟通时,得知孩子在家的行为就是这么没有性别界限。

“本文为小贤爸爸育儿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收藏”

孩子小时候,家长与孩子亲近都较为亲密,从不想做着避嫌。认为孩子还小,都不懂,单纯得像一张白纸,没有什么可避讳的。

如,一些妈妈甚至在换衣服时,也不避讳儿子,儿子在她们眼中,不算异性。也有在公共浴池带男童进女浴房的,孩子4~6岁间。这时的孩子已经有的性别意识,有的妈妈却还是将孩子带进女澡堂,真的很让人尴尬不舒服。

一些妈妈表示:“孩子小时候天天吃奶,都没放在心上。”妈妈们抱着这种见怪不怪的心态,依旧我行我素,“无伤大雅”的在儿子面前换衣服。哪些看惯了妈妈换衣服的孩子,后来如何了?

小学生掀起女同学裙子,不道歉反责怪人家

这天李女士接到孩子班主任的电话:“是小轩家长吗?希望你能来学校一趟,是关于小轩的一些问题,需要你和另一位学生家长沟通一下。”

李女士听到电话内容有些诧异,儿子小轩虽算不上老实,但也不是惹是生非的孩子,一直都算乖巧,也不是闹事的性子啊?出了什么事?

赶紧跟公司请假,赶到学校。经过老师告知事情经过,李女士又尴尬又羞愧。若不是这次老师告知,李女士怎么也想不到竟然存在怎样的隐患。

事情经过是,李女士的儿子小轩今年5年级,在可见活动时,突然伸手将站在他附近的一个女同学的裙子掀了起来。将女同学吓哭,课间指导同学的老师听到动静过去了解情况后,让小轩向女同学道歉。可小轩不肯道歉,认为自己没错,反而指责女同学大惊小怪。

老师在与小轩单独沟通时,得知孩子在家的行为就是这么没有性别界限。家长也从不教导小轩异性间“安全距离”问题。察觉小轩在这方面的教育上出现问题,于是联系了家长,告诫了事情的严重性。

李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从未意识到当着孩子的面换衣服,会给孩子带来如此不好的影响。因为刘女士的疏忽,造成孩子的三观出现了问题。

孩子在“不避嫌”的环境中长大,有多糟糕

认知问题

教育学家尼尔森曾说过“孩子做错事,并不可怕,糟糕的是,孩子们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当孩子认知无法分清对错时,不论这个孩子做出什么怎样的错事,都是可以预见的。”

小轩就是这类情况,他自身没有意识到掀起女生的裙子有什么不对,在自己的认知中,这时没有错的,没有错自然不会道歉。这就是他的妈妈一直以来“不避嫌”养成的坏习惯。

他只是把在家里做过的是,拿到学校来做,本身做出此类行为并无恶意。父母都不曾指责,怎么到了学校就是不对的事情。

两性差异

家长是孩子探知外界的桥梁,当妈妈在孩子面前更衣时,孩子会发现妈妈的身体结构与自己的是不同的,随着孩子慢慢成长道路3岁以后,开始尝试着自己的探索未知。

孩子为了探索自己与妈妈不同的原因,会做出寻找“真相”的行为。而在探索中,孩子慢慢自己发现两性问题,影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育。

现在网络发达,很多问题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答案。而一些信息在没有人正确指引的情况下被学习,会引起孩子性早熟等问题。

如何纠正孩子的认知错误

首先家长要跟孩子承认自身问题,向上述需要避嫌的问题,家长可能会不好意思开口。但孩子希望家长正面面对问题,也是给孩子一个态度,做错事需要承担后果和责任。

当你的正确引导孩子认知时,孩子的表现并不抗拒,并带有思考,需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困惑,并帮助孩子解答。

如,孩子问:“既然是错的,那妈妈当初做的时候不知道吗?”

你可以正面回答孩子:“妈妈问你,你记得自己两岁以前的事情吗?你在妈妈眼里永远是孩子,但妈妈忘记你已经慢慢长大,不再是婴孩,而是长成了一个小伙子。一些行为是需要避嫌的,这跟你为什么现在不亲爸爸了,是一个道理。”

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遇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造成像“不避嫌”案件雷同的结果。及早发现及早纠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