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这却成了李商隐备受争议之作,清代纪晓岚在《抄诗或问》中不留情面地评道:“应酬中之至下者,起句尤不成语”,将此诗说成是诗中的至下品,起句都不能叫诗。这是李商隐写给恩师令狐楚的诗,正如诗名中所写,是为了感谢恩师的栽培。

唐代诗坛有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李白的仙气,李贺的鬼才,李商隐的绝美,对唐诗来说都是无法忽视的经典。但令人颇为奇怪的是,《唐诗三百首》对3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三百首》中有李白的27首,李商隐的22首,而李贺却一首都没有。这究竟是为什么?至今文史专家也没想明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后世对于李商隐的肯定。

李白一生共有近千首诗存世,入选率为2.7%;而李商隐平生只有600首诗作,入选率达到了3.6%,从这个比例就可见李商隐的江湖地位。那么这样的李商隐有没有被后世质疑之作呢?有的!而且不只是质疑,甚至被人称为诗中下下品,这首诗就是《谢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谢书》唐.李商隐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这是李商隐写给恩师令狐楚的诗,正如诗名中所写,是为了感谢恩师的栽培。当年时任节度使的令狐楚初次见到16岁的李商隐,就被他的才华吸引,招他府中做巡官,不但在诗文上给他指点,还将他一步步引上了仕途。再后来令狐楚任宰相,也没忘了提携李商隐。对于李商隐来说,这位宰相亦师亦友,所以写下这首似有拍马屁嫌疑的诗作,也是情理之中的。

诗的一、二句由自己的愧疚之意下笔,大意是:我对您心中有愧,您的恩情我不曾报答过一丝一毫,至今只能在您身边空拿笔砚侍奉。诗人用“一毫”来形容自己对恩师的回报是非常少的,而“空携”是他的谦词,在恩师的雄才面前自己是不值一提的。而后更是用“龙韬”来形容对方的高才,一片恳切之意全在字里行间。

三、四两句是回顾对方对自己的指点,大意是:您时常在半夜指点我写诗的方法,自从受教于您后,连东汉王祥得到了宝刀我也不羡慕。这两句其实用了两典故,一个是五祖传衣钵,一个是王祥机缘巧合得到刺史吕虔的宝刀。诗人将令狐楚夸到了禅师五祖和名将吕虔的高度,看似只是写自己的感激,却夸人不著痕迹,可谓十分高明。

纵观全诗,虽与李商隐其它作品相比,确实算不得高明,却也是情真意切,发自肺腑。但这却成了李商隐备受争议之作,清代纪晓岚在《抄诗或问》中不留情面地评道:“应酬中之至下者,起句尤不成语”,将此诗说成是诗中的至下品,起句都不能叫诗。而张采田则在《李义山诗辨正》中不无气愤地反驳,说纪晓岚是:“妄言不惭,真足齿冷耳”。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首诗照样还是流传了千年,这与李商隐在诗坛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一、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