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从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先后出现了几个盛世之治,它们将中国的经济、军事、民生推向顶峰。东西两汉,能称得上盛世的要属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文景之治;接着是短命的隋朝,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大隋帝国,结束了中国百年分裂局面,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经济得以快速恢复;隋炀帝残暴,被李氏一族推翻,李世民建立大唐基业,在隋朝已经建立好的基础上力主轻傜薄赋,化解民族矛盾,将中国推向新的高峰,是为贞观之治;我们再看明朝,如果说盛世,成祖永乐帝统治时期可算为永乐盛世,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明永乐时期都可谓是中国强大之时,郑和下西洋更代表着中国人开疆拓土之精神远播海外;接下来我们来到清朝,康熙大帝内平三藩外征沙俄,三征准格尔,扩展疆土,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

最后我们说一下乾隆盛世,我们从表面上看,乾隆在位期间的确可以称得上盛世,从今人的眼光来看,当时乾隆时期,全国GDP总值占全球的百分之三十,世界第一毫无悬念;再则,乾隆时期四海称臣,年年被众国朝圣,国库充裕,此等光景怎么会不让人称作盛世呢。不过,盛世归盛世,但腐烂已经慢慢的扩展,色泽鲜艳的苹果内部已经被蛀虫掏空了。下面举例说明:

一,百姓麻木不仁。乾隆年间,百姓虽能够安居乐业,但由于清政府的专政统治,以及乾隆民族主义意识的压迫,使民众从精神层面仿佛回到了奴隶制度,只有做奴才才能平安无事,于是乎大家自私起来,冷漠的对待身边的物和事,对国家毫不关心。

二,对知识分子的亵渎。乾隆年间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文人墨客的傲骨被斩断,铿锵有力的文字被劫持,写作者无不担惊受怕,一字之差可能终结一生。知识分子被打趴下了,社会便无法进步,康熙盛世那空虚的壳子就差一锤子敲下去,只可惜当时没有什么外界力量能在那时候敲击一下,没有被敲醒的清朝统治者们无法意识到世界的变化。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时试图让乾隆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结果在礼仪的羁绊下留下了鸦片战争的种子,一切“功劳”都要归属于乾隆盛世。

三、生活水平。看国家,第一要看国力,第二要看民生,所谓民生,就是百姓的生活水平了。康熙时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口最多,国力最强的时候,当然国库也是十分丰盈的,不过人们的生活水平却不佳。英国人来到清朝后对比了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得出的结论是差距太大,无可比较。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普通的农民每天可以喝到牛奶,吃奶酪,饮用啤酒,烤牛羊肉,烤鱼等等,一年消费下来,还要有大约30多两白银(11英镑)的结余。同时期的中国人一年的全部收入才30两左右,全年消费却在35两,也就是说平均全国农民每年都在负责生活。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那就只能卖儿卖女了,乾隆年间闹饥荒的事情并不少见,民间故事也多得很,所以说国家有钱并不是盛世的唯一标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算得上真正的盛世。

四、人权。清朝时期,汉族老百姓的人权约等于零,满族老百姓的人权还可以,毕竟是八旗子弟嘛。其实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一则英国方面摘记的故事可以看出乾隆时期汉族老百姓的人权问题有多严重。英国人在广东迷了路,找来当地兵头带路,结果兵头找来了一堆老百姓,让他们带路。老百姓跪着祈求官爷,远行势必耽误正常的工作,家中妻儿老小还等着喂养,可这总兵却不理会,抽刀恐吓要取几个老百姓的性命,百姓没办法,只好带路引航。

那批英国人还不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人,对中国还是很友好的,他们对百姓的遭遇感到惊讶,也对清朝的人权感到惊讶。我们再看同时期发生在英国的故事,1747年,乾隆十二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建立一个名字叫做“无忧宫”的行宫作为避暑胜地,可是这个行宫遮挡住了老百姓的风口,百姓们有一种工具叫做风磨,必须设置在风口之处才能帮助农民工作,可行宫的遮挡让风磨成为了摆设。于是百姓向法院起诉,结果国王败诉,只好赔偿百姓损失。这是小编查到了乾隆年间英国人的故事,现在可以理解英国人在清朝所见若干事情后为何如此惊讶了。

五、传统。换一个角度来看,乾隆盛世如果出现在唐宋时期,我们可以在乾隆盛世之前加一个伟大二字。可是乾隆出生的时候麦哲伦已经环球旅游200多年了,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远游到东南亚地区,全球化已经在进行,欧洲打开国门看世界,清朝却闭上国门看自己。传统的国家中心思想很难改变,清朝的领袖没有开阔自己的眼界,当乾隆沉迷于江南时,英国正在经历工业革命,美国正在为独立宣言,华盛顿也已连任两届美国总统了。当英国人带来地球仪、望远镜甚至军舰模型时,乾隆老爷爷对这些却丝毫没有感觉,他不但把民众关在笼子里,也把自己关进了牢笼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