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同的遗嘱规定遗产由罗迦陵继承,罗迦陵死后养子女、内侄子女每人10万元,剩余部分乔治得70%,罗弼得30%。1886年哈同迎娶罗迦陵。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文:老张在路上

01

1931年6月19日,上海滩最大的私家花园爱俪园园主哈同,于当日下午五点零五分去世。

自1873年来到上海后,哈同这个白手起家的英国籍犹太人创造了上海滩的神话与传奇:他从沙逊洋行的门房做起,直到做成上海滩的一号首富,告别人世这天,他留给这个世界是的财产是:460亩土地,1300幢房子,以及一亿七千两百万银元。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哈同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神话,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哈同夫人罗迦陵。

1851年,哈同出生于巴格达。他幼年生活很苦,靠拾破烂、拣煤块为生。

1872年,哈同只身从印度东来香港,第二年转到冒险家乐园上海来闯世界。

到上海的时候,哈同身上只有6块银元。他先在上海滩混了几年,觉得不是长久之计,就在沙逊洋行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门卫兼清洁工。

沙逊洋行由英籍犹太人大卫·沙逊1832年创办于印度孟买。大卫·沙逊的长子阿拉伯特·沙逊继承父亲的实业,产业多置于印度;次子伊利亚斯·沙逊自立门户,1872 年在孟买开设了新沙逊洋行。1877 年,又转到上海开设新沙逊洋行。

1886年哈同迎娶罗迦陵。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02

罗迦陵,原名俪蕤,号迦陵。罗迦陵自称是中法混血儿,她父亲是法国侨民路易·罗诗。母亲沈氏,原籍福州闽县。1864年罗迦陵出生在上海县城内九亩地。不久父亲回法国,六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从此流落社会。

罗迦陵为生活所迫,她曾经做过外侨女佣,一些资料上说她还在虹口做过专门接待外国水手的“咸水妹”。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做女佣期间罗迦陵竟然学会了英语与法语,当罗迦陵在虹口四卡子与哈同相遇时,哈同

相信她有“旺夫运”,正是帮助他事业发达的理想配偶。

1886年9月24日,哈同和罗迦陵在闸北青云里用犹太教仪式举行了婚礼。自从与罗迦陵结婚后,哈同的事业就开始蒸蒸日上。

结婚的第二年,哈同就担任了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董事,1898年又改任更重要的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董事。1901年,哈同脱离新沙逊洋行,自己独立创办哈同洋行,专营房地产业。

真正给哈同的事业带来巨大转机的是中法战争。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接连挫败法国侵略军的攻势。这些胜利让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上海的洋人却坐不住了,他们认为,中国打败法国后自然就会清理他们,于是纷纷逃离上海,上海的房价因此暴跌。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哈同也想去香港躲避一下,而他的新婚妻子罗迦陵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并把自己的首饰卖掉,劝说丈夫倾其所有用于购买房屋土地。

这是一场可能倾家荡产的赌博,哈同赌赢了。清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不败而败”,洋人们又纷纷回到上海,“十里洋行”恢复了繁荣。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租界内的商业中心还位于南部靠近旧城的广东路和福州路,南京路当时还很冷清。1899年公共租界向西、北、东三面大规模拓展,南京路这一带成为全上海新的商业中心。

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走向也正是沿着南京路,那里成为上海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很快店铺云集,成为上海商业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在数年间地价上涨千倍以上。

哈同购买的房产,恰恰是南京路一带。哈同成为犹太“炒房团”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并被人称为“远东首富”,声望超过了老东家沙逊。

南京路和福建路口有一座庙,罗迦陵经常到那里烧香,听信该庙住持的劝说,出资60万两,用名贵的铁藜木铺设南京路的路面,使这条马路成为上海最为平整的道路。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正铺铁藜木)

哈同铺路的时候,先把铁藜木截成二寸见方的块子,浸了沥青,然后细细码成马路,再喷上一层柏油。这段路用了几百万块铁藜木,一块估价六七角,可买白米三四斗,在当时可以吃上一顿像样的大餐。

哈同宣传说铁藜木结实,还有弹性,踩上去舒服,下了雨水一下子就吸干了。消息传到外地,人们添油加醋,铁藜木变成了红木,从此南京路上房产的价格飞也似的往上涨。

一首民谣这样称赞他:“哈同哈同,与众不同。看守门户,省吃俭用;攒钱铺路,造福大众。筑路,筑路,财源亨通。”

到哈同去世前,南京路地产的44%都属于哈同所有,永安公司、新新公司、慈淑大楼的地皮都是哈同的产业,两侧凡是“慈”字头的房产,如慈裕里、慈庆里、慈顺里、慈丰里、慈永里等,也都是哈同的产业。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铺好的南京路)

03

仅仅十多年时间,哈同暴富成为上海滩的一个大亨。

罗迦陵对哈同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在涌泉浜罗家村这带购上一块土地,造一个花园。哈同毫不犹豫地便答应了下来,购地300亩。

整个花园,1903年开工,1910年收工,历时八年。完工那日,上海滩是真正的大轰动。

市民口中将这个花园叫作哈同花园,而其实,哈同取名却是“爱俪园”。“爱”字,乃取哈同全称欧司·爱·哈同中的那个“爱”,而“俪”字,则取罗迦陵原名俪蕤中的那个“俪”。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爱俪园)

爱俪园开启后,为维持园内生活,哈同、罗迦陵雇用了大批园丁,还招来成衣匠、理发师、司机、厨师、佣人、丫头、太监、和尚、尼姑等不下200多人。

在爱俪园中,哈同与罗迦陵相继创办了两所大学,一所是华严大学,另一所是仓圣明智大学。

前者是罗迦陵听从康有为的建议,于1913年在爱俪园中创办。主讲者为月霞法师,听讲者60人,需读预科三年、正科三年后方可毕业。这本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然而做为华严大学的创办人,罗迦陵目空一切地要全体学僧在每月的朔望之际对她顶礼问安。这个要求惹恼了月霞法师,也让全体学僧无法接受。月霞法师率领全体师生离开爱俪园前往杭州海潮寺,弄了个不欢而散的结局。

仓圣明智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学校,学制则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凡进入学校者,举凡膳食、住宿、学杂费等全由园内提供,讲授的课程则侧重于中国古代文字、古代艺术、古代文化以及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仓圣明智大学聘请的授课老师为王国维等饱学之士。王国维在爱俪园专心于甲骨文研究,写出了有关甲骨文的一系列文章,如《殷周制度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孙中山和哈同)

爱俪园也是当时上海社会名流和政界要人经常聚会的地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从海外返国曾在爱俪园小住,之后到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章太炎与汤国黎的婚礼,也在园中著名的天演界举行;而护国运动的功臣蔡锷将军,在东渡日本就医之前曾在园中养病。不少青年才俊、名媛淑女也受过园内资助。比如国画大师徐悲鸿年轻时刚到上海,也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

1931年,哈同在爱俪园里离开了这个世界。十年之后,罗迦陵也在爱俪园仙逝。

到新中国诞生前夜,盛极一时的花园,早已是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模样。1949年以后,新政府征用了爱俪园,在旧址上建造了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04

1909年,罗迦陵应邀前往北京,被隆裕太后的母亲认为义女,于是罗迦陵与隆裕太后成了干姐妹。后来,宣统皇帝的弟媳又认哈同为义父。民国初年,哈同夫妇又去北京给干娘拜寿,受到清宫款待,封罗迦陵为正一品夫人,又赐给60名太监回上海使唤。

哈同夫妇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他们收养了20名中外孤儿,全都住在爱俪园中。

哈同领养的11名外国孤儿为养子女,均从父姓;罗迦陵则领养了9名中国孤儿为内侄子女,均从母姓罗。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有一个举国皆知的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其父娶的第一任太太就是罗迦陵的养女。罗迦陵认定庄父这个当时还是乡巴佬的男人是一个有福之人,其子将有状元命。果不其然,庄则栋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当年的迦陵大厦)

1931年6月19日,哈同在爱俪园病故。英国驻华租界法庭鉴证了哈同生前所立的遗嘱,决定全部遗产归其妻罗迦陵继承;又根据英国法律向遗产继承人罗迦陵征收了税金达1800万银元的遗产税。

哈同病故后,罗迦陵终日卧床,不理家事,全部业务都交给大管家姬觉弥打理。1941年10月3日,罗迦陵去世,死后葬于爱俪园。

罗迦陵的死,给她诊治过病的名医陈存仁说:“有一次杭州尼姑送到一盒青泥团子,哈同夫人因牙齿脱落,怕痛不肯装镶,连吞四个,当夜发高烧。有人请了一位奥国的江湖医生,说她是严肺病,一针下去,次日即一命呜呼。”

罗迦陵死后,因哈同夫妇二人留下的2份遗嘱有很大出入,引发旷日持久的哈同遗产案,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大案之一。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05

哈同在留下巨额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遗产纠纷。

哈同的遗嘱规定遗产由罗迦陵继承,罗迦陵死后养子女、内侄子女每人10万元,剩余部分乔治得70%,罗弼得30%。

哈同死后不久,有2名自称哈同近亲的伊拉克人要求分遗产,被法院驳回。

1937年9月30日,罗迦陵又签了一份遗嘱,为了与以前的哈同遗嘱相区别,这份遗嘱被称为“第二遗嘱”。遗嘱内容拟定得极为详尽,除向社会、宗教界及政府捐赠外,中外养子女、洋行职员和花园老职工、罗迦陵亲信的仆人、随从都分到了相应的款项,她的管家姬觉弥一人独得了400万元的庞大产业。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据说这是姬觉弥)

姬觉弥本名潘小孬,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府睢宁县高作镇潘家庄的贫苦农家。

潘小孬幼时在家乡私塾读过几年书。后前往上海谋生,考取犹太地产商哈同洋行的收租员(有资料说他年轻时在家乡当过和尚,后还俗)。

潘小孬勤奋、机敏、相貌英俊,得到哈同夫妇的赏识,成为爱俪园总管,并为他改名姬觉弥。

至于姬觉弥为何深得罗迦陵信任,得到大笔遗产。名医陈存仁在《我的医务生涯》一书中说,“哈同为一不能人道的男性,所以姬觉弥有隙可乘,得以登堂入室,哈同也眼开眼闭,视若无睹。”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哈同夫妇和养子女)

哈同能不能人道不得而知,姬觉弥是罗迦陵的“入幕之宾”,则是大多资料所公认的。姬觉弥与罗迦陵相识后被认为“罗门”弟子,平时则姊弟相称。

姬觉弥虽是一个商人,但颇想附弄风雅,以文饰他的鄙陋,他供养着一大批遗老。还当了爱俪园中的仓圣明智大学校长。

罗迦陵晚年失明,总管姬觉弥掌握经济。罗迦陵死后,那些养子养女们将姬觉弥驱逐出园,姬觉弥去了香港,晚年寄宿在庙里,直到1964年才默默无闻的死去。解放后能够记住他的,只有早年他曾经资助留学的徐悲鸿先生。

哈同遗嘱与罗迦陵遗嘱最大的区别是对待中外养子女的态度不同,罗氏遗嘱中各位养子女分配的遗产数额基本一样,而哈同遗嘱中格外照料的外籍长子大卫·乔治·哈同由于劣迹斑斑受到罗迦陵的严厉惩戒,不仅被剥夺了养子的资格,就连分给他的14万元遗产也必须在其恶行改善后才能拨付,否则不享有继承权。6名中国养子中除去早逝的长子罗友良,剩下的罗友兰、罗友山、罗友启、罗友仁和罗友翔均担任了新成立的罗氏慈善事业基金委员会理事,而外籍养子女则无人加入。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由于“第二遗嘱”是罗迦陵死后由其中国养子罗友启发现的,所以外籍子女认为是假冒的赝品,不予承认;中方养子女则认为遗嘱有罗迦陵的亲笔签名,是真实有效的。

围绕着“第二遗嘱”的真伪,中外养子女之间又展开了诉讼,经过两次庭审以后,法庭并未作出裁决。正在这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进公共租界,并控制了法租界,哈同花园随即被日军接管,这场官司最终不了了之。

孤女励志记:从咸水妹到上海滩富婆的逆袭人生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名人杜月笙、国民党要员吴国桢、潘公展的调解和斡旋下,哈同家族终于在1946年达成了协议,承认哈同遗嘱合法有效,承认第二遗嘱中捐赠政府的部分有效,大卫·乔治·哈同和罗弼·维多·哈同分给中国养子女们比上一次更多的财产作为补偿。

上海地方法院根据这一和解契约审理结案,平息了长达16年的遗产纠纷。

(图片为网络资料。本文为今日头条独家首发原创稿,不得侵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