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为难得的是,淳于意在“病历”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功病例,也承认有诊断错误的时候,在应对汉文帝的询问时,淳于意坦率回答说:“我不能完全没有失误。淳于意在牢狱中等候执行肉刑,缇萦给汉文帝上了“告冤书”:“我叫淳于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文/老张在路上

01

很多年来,患者去医院看病,大概都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就是很多医生手写的病历犹如天书,一般人根本不认识。

医生写病历潦草的问题,这个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见怪不怪了。有人说:哪天碰到一个字迹工整的医生,反而觉得不习惯,怀疑这个医生可能水平不高,会不会是一个新手呢?

而我国的现行的《病历书写规范》和《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病历书写要求“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由此看来,医生的字被人吐槽是他们咎由自取,因为这样的书写本身就是违规的。

病历,亦叫病史、病案,是医务人员对病人患病经过和治疗情况所作的文字记录,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阿戈利斯湾的东海岸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个村子里,矗立着一尊医神阿克勒庇俄斯神像,这里几乎每天都有不少病人前来顶礼膜拜,祈祷自己的病早日得到根治。为此,庙内的祭司们便专门腾出一间房子来,为这些虔诚的病人治病,并将每个病人的病情、症状、治疗结果一一记录在案,作为个人病历妥善保管起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

古代中国最早的病历汉初著名的医生淳于意首创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淳于意作传时,曾摘要记录了他的25份病历,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病历”。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淳于意(约前215年—约前140年),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因年轻时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官,人们便称他为“仓公”。

淳于意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的许多亲属都因有病而无钱医治,过早的离开了人间。淳于意决定自己学医,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在管理粮仓上班工作之余便四处搜寻药方,拜求良医。

淳于意先是拜淄川人公孙光为师,公孙光把自己的医术和收藏的药方全部传授给淳于意。教了一段时间,公孙光感觉到自己的医术已经教不了这个学生了,就又推荐他给临淄名医公乘阳庆做了徒弟。

当时,公乘阳庆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虽然医术高明,但很少看病,他没有儿子,也不收徒弟。淳于意聪明好学,殷勤懂事,对老师侍奉得很周到,让老师很喜欢,就开始用心教他医术。

公乘阳庆让淳于意把从前学的医方全部抛开,然后把自己掌握的秘方全给了他。第一年,淳于意学习了老师传授绝他的《脉书》、《上经》、《下经》,对脸色诊病术、听诊术、揆度阴阳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琢磨,不断得出自己的见解。到了第二年,淳于意开始试着给人看病。到了第三年,淳于意开始独立为人治病、判断病人的愈后效果,达到了灵验、精确的程度。他终于学成出徒了。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02

公元前180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刘恒当了汉朝皇帝,史称汉文帝。刘恒是汉惠帝刘盈之弟,母亲是刘邦的薄姬。

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代王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是一位贤德的皇帝道德方面,他本人亦深具孝心,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汉文帝在位期间前后三次修改刑律。其中第三次,下令废除肉刑,改为笞刑。

所谓肉刑,即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指黥、劓、剕、宫、大辟等。今泛指对受审者肉体上的处罚。

狭义的肉刑,指括黥(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宫(割势)、大辟(即死刑)等五种刑罚。起源于“杀人者死,伤人者创”的原始同态复仇论。至夏商周成为国家常刑,有三典五刑之说,秦及汉初相沿不改。

广义上的则指死刑以外的其他刑罚。以其侵刻肌肤、残害人体,故名肉刑。《荀子·正论》:“世俗之为说者曰:治古无肉刑。”所谓“治古”,指的是尧、舜太平盛世。《汉书·刑法志》:“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

这是说,肉刑始于夏、商、周三代。汉文帝在位期间,先后废除了肉刑中的墨、劓、斩左右趾(实即刖刑)和宫刑,被后人誉为“千古之仁政”。自此以后,肉刑基本停用。魏、晋以后,虽屡有恢复肉刑的议论,但终未被采用。当然,使用肉刑的个别事例还是有的,最有名的例子比如汉文帝孙子刘彻对司马迁施行宫刑。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汉高祖刘邦和其统治集团的不少人来自平民和下层官吏,清楚肉刑给人们造成的巨大危害和激起的剧烈反抗。因此,刘邦称帝后,即命萧何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从汉初刑法实施的情况看,当时秦的酷法,一部分被废除了,一部分却仍保留,如,汉初仍实行夷三族之令:“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祖者,又先断舌。”(《汉书·刑法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残酷的肉刑开始逐步被废除。惠帝四年(前191年),汉废除《挟书令》。挟书令亦称“挟书律”。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法令。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准行丞相李斯之议,非博士官所职,凡天下有藏《诗》、《书》及百家语者,均上交守尉焚毁,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令下三十日仍不烧者,处以髡发黥面、筑长城四年之苦役。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 以古非今者灭族。因秦王朝迅速灭亡,此令未尽实施。汉惠帝四年(前 191), 明令废除。

高后元年(前187年),废除夷三族刑。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开始进行刑制改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帝刑制改革。

肉刑废除得以实现,要从一个女子说起。

这个女子是淳于意的女儿,名字叫淳于缇萦。《镜花缘》是这样说的:古来相传孝女甚多,如女婧、缇萦之类,一使景公废伤槐之刑,一使 文帝除肉刑之令,皆能委曲用心,脱父于难。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03

淳于意出师后,很快就因为医术高明而闻名全国,赵王、吴王、济南王先后召请他为侍医,淳于意都坚决地拒绝了。因为淳于意在行医过程中严格遵守师祖传下来的看病行医的“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

淳于意医术精湛,决断病人生死多有应验,医治病人能达到起死回生的奇妙效果,人们都说他是神医。他不肯依附权贵,采取到全国各地行医的方法来推托。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有人向皇帝告了一状,淳于意被判为肉刑,押解到都城长安。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前女儿们都去送父亲。淳于意伤感之余,感叹道:“这是啥世道,都说生儿生女一个样,现在才知道生女终究不如男,关键时刻都没有办法了。”

淳于意不会想到,他的小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随父一同上京。

淳于意在牢狱中等候执行肉刑,缇萦给汉文帝上了“告冤书”:“我叫淳于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给国家当差的时候,齐国的人都说他廉洁正直。现在他犯法获罪,按律当处以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没入官府作奴婢,用身体来替父亲赎罪……”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汉文帝听了后,为缇萦一片孝心所感动,于是释放了淳于意。为此还废除了肉刑。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缇萦救父”。

班固赞缇萦:“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刘向《列女传》:“缇萦讼父,亦孔有识,推诚上书,文雅甚备,小女之言,乃感圣意,终除肉刑,以免父事。”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04

淳于意被释之后,曾多次得到了文帝召见询问,他在皇帝面前, 详细陈述了自己的学医经过及为人治病的具体情况。而在这些答词中,他将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进行整理,即为后世所称的“病历”。

淳于意一共介绍了25个病例,记载了患者姓名、职业、里籍、疾病症状、脉象、诊断、治疗方式和预后推断等情况,从中反映了淳于意高超的医术。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病历一:

齐国名叫成的侍御史,头疼病。

“‘此病疽也,内发於肠胃之间,後五日当鍮肿,後八日呕脓死。’成之病得之饮酒且内。成即如期死。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脉,得肝气。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

大意是:“这是疽病,在肠胃之间发生的,五天后就会肿起来,再过八天就会吐脓血而死。”成的病是酗酒后行房事得的。成果然如期而死。我所以能诊知他的病,是因为切脉时,切得肝脏有病的脉气。脉气重浊而平静,这是内里严重而外表不明显的疾病。

病历二:

齐王二儿子的男孩,气鬲病。

“告曰:‘气鬲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忧,数忔食饮。’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

大意是:“这是气膈病,这种病使人心中烦闷,吃不下东西,时常呕出胃液。这种病是因为内心忧郁,常常厌食的缘故。”我当即调制下气汤给他喝下,只一天膈气下消,又过了两天就能吃东西,三天后病就痊愈了。我所以知道他的病,因为我切脉时,诊到心有病的脉象,脉象浊重急躁,这是阳络病。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病历三:

齐王太后病,溺赤。

“风瘅客脬,难於大小溲,溺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後溲,再饮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出氵循。氵循者,去衣而汗晞也。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

更为难得的是,淳于意在“病历”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功病例,也承认有诊断错误的时候,在应对汉文帝的询问时,淳于意坦率回答说:“我不能完全没有失误。”他在“病历”中还真实地报告了治疗效果:25例患者有10例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对病历记载的认真和忠实态度,对于后世医家重视医案记录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最早留下病历的名医,女儿惊天孝举让皇帝修改了刑律

“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淳于意后来把自己的毕生医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临菑宋邑,济北王太医高期、王禹,淄川王太仓马长冯信,以及高水侯家丞权信,临菑召里唐安六人,使之发扬光大。

淳于意活了七十多岁,大约于公元前140年离开了人世。

(作者附言:图片为网络资料,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独家首发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和其他侵权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