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一、狙击的起源

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像机械化部队出现后必然会催生出闪电战、机关枪必然会催生出铁丝网和堑壕一样,在远程投射兵器出现以后,狙击战术的出现完全就是一种必然。从这个观点出发,即便是没有火器的时代,使用弓弩类武器进行的远程精确打击应该都能被称为狙击,哪怕狙击手(sniper)这个词要到19世纪才真正加入英语字典。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狙击这一词来源于一项猎杀小型鸟类的运动,能够用步枪精确得到将这种鸟(snipe)击落的猎手被被誉为sniper,在同行之间这也成为了神射手的代名词。不过步枪本来就是兵器,天生就是用来打人的,而不是打鸟的。所以在狙击被称为狙击之前,军队自然早就意识到了优秀射手的重要性,狙击战术也早就在战争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还因其四两拨千斤的特殊性质,不止一次的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早期的狙击手并不很招人待见,战争的仪式性特征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有所恢复,狙击战术这样暗施偷袭的手法在以贵族为主要构成的军官阶层里声誉很差。因为军官们永远是最早遭受狙击的对象,提倡这种战术就等于鼓励对方将优先将自己干掉。所以,虽然狙击战术在非常早期的战争史中就留下了自己鲜亮的一笔,可在以军官为主导的国家军事机器中,狙击战术一直都属于见不得台面的特殊手段,纵使军官们不会主动加以禁止,也鲜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之加以提倡。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二、线列步兵时代的狙击

世界最早的、用火器完成的狙击记录大概出现在1643年的英国内战中,议会派将军布鲁克爵士在观看炮兵射击时被一名保皇党士兵约翰•杜伊特一枪击中左眼,当即死亡。这颗来自远处教堂房顶的、士兵自制的小金属球在射中目标前飞过了150码——大约相当于137米的距离,这与当代步枪的射击数据相比不值一提,但在人们尚不知膛线为何物的年代,这可是相当惊人的一次狙杀了。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另外一个狙击手改变战场格局的故事发生在远东的日本。那是战国狼烟燃遍天照之国的年代,霸主宝座的最有力争夺者之一武田信玄之死也与一次巧妙的狙击联系了起来。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按照黑泽明的著名影片《影子武士》中的描写,信玄公听得汇报说敌军中有人每天晚上都会吹笛子,颇感兴趣的军神因此决定当晚亲自欣赏。多事的手下于是在白天就开始在准备仪仗,此举被一名敌方士兵发现看出端倪,在变天就进行瞄准,并用铅锤记录好了铁炮的瞄准位置,成功的在夜晚一枪射中了武田信玄。这一枪虽然没能当即要了武田信玄的命,却直接导致了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早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一枪究竟是在多远的距离上射中武田信玄的已不可考,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不过如果这次成功的狙击真的确有其事,应当在距离上颇为可观。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尽管偶有发威,但这一个时代的火器在总体的射程和精度上还完全不能令人满意,射程甚至还不及弓箭。当时也还没有流水线生产这个概念,每一支滑膛枪都是由工匠手工打制而成,质量自然也就参差不齐。由于工艺使然,军方给出的口径规定也没法得到彻底的贯彻,每支枪的口径也不尽相同,每名士兵在被发给步枪之后会被发给一个仅与该步枪相配的子弹模具,士兵们必须在战斗之前自行制作子弹。在这样的硬件基础下,真正的狙击手和狙击战术自然也难以真正大行其道。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膛线的出现改变了一切。早期的来复枪虽然表现出了它们的潜力,但由于其较高的造价和较低的使用寿命,大多数国家在用它们装备自己已经动辄十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常备军时都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只能在小范围内加以使用。小规模装备部队的来复枪催生出了猎兵战术,也就是使用装备了射程较远的来复枪的轻步兵或对敌人进行骚扰的战法。排列着密集队形前进的步兵们固然威武雄壮,可在面对猎兵们的偷袭却基本无法还手,有时甚至都无法确认子弹来自何方,只能看着自己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的倒下。这种战术很快在欧洲流行了起来,给传统的线列步兵战术带来了很大冲击。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真正第一次为狙击战术正名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民兵们装备的肯塔基步枪和宾夕法尼亚步枪有着很长很长的枪管,这种枪的装弹速度较慢,口径也要比红衫军所装备的步枪小,但射程却要远上很多。当时英军的步枪在180米的距离上射击已经要听天由命了,而美国人的步枪在270米上依然可以保证很好的精度。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自然已经知晓,虽然不能说这完全是美军步枪的功绩,可这种武器与缺少正规军事力量的殖民地人民无疑是一对天作之合。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三、堑壕战时代的狙击

塑造了当代狙击战术雏形的战场是此后的克里米亚半岛,俄国熊在这里狠狠的栽了一个大跟斗。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化使得轻武器的性能有了跨越式的进步,高精度、标准化的步枪和有弹壳的现代子弹让步枪的有效射击距离一下子提高到了骇人听闻的1000米以上。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样貌,狙击手大显身手的时代也终于到来了。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从这一时期开始,优秀的狙击手和有趣的狙击故事开始大量出现。有一个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尤其为狙击战术打腰提气,1864年5月19日,北军将领约翰•赛奇维克带领着部下们视察后方的炮兵布阵,发现自己的炮兵们正被敌人狙击手骚扰得匍匐在地。将军见状非常生气,骑在马背上大吼:"在这个距离上他们连一只大象也别想打到!"话音刚落,赛奇维克就被击落马下,南军狙击手本•帕维尔的一颗子弹射穿了他的左眼。

专为狙击设计的光学瞄准镜也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过作为当代狙击手的标准配置,瞄准镜还需要一段时日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瞄准镜在功能上大致与普通的望远镜无异,不仅精度堪忧,也缺少对于距离进行修正的指示功能,能够给狙击手提供的帮助往往比较有限。而且,在这一时期真正阻碍瞄准镜大量装备部队的还并不仅仅是其差强人意的性能,还因为其比较昂贵。一架优秀的瞄准镜价格往往是步枪的几倍,而在双方都逃兵甚多的南北战争时期,让一名士兵带着如此贵重的资产深入敌后单独行动对于很多军官来说都容易引起信任危机。

进入一战之后,人类的战争格局终于正式完成了它的华丽变身,堑壕战也彻底代替了线列步兵战术成为了战场上的唯一戏码。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所有的交战国都将用整整一代年轻人的生命去体验改革的阵痛。首先付出代价的就是英国人,当时的英军虽然已经抛弃了醒目的红衫,可作战训练的许多方面依然停留在上个时代裹足不前。他们将红衫军时代令英国人感到自傲的最快步兵齐射速度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里(每分钟15次瞄准射击),可对于单个士兵射击精度的训练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如果一战的战场依然是线列步兵战术的天下,那么英军的这种训练成果必将为其赢得极大的战场优势。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线列步兵战术在一战继续上演,那么英法联军恐怕在六个月内就能取得西线的胜利了。实际的结果就是,在一战的头一年里,更加注重士兵个人射击精度训练的德军在堑壕战间的无人之地上收割了最多的胜利果实。在向大海进军的赛跑结束后,即便是在那些没有大型攻防作战出现的地区,英军每个营每天还是可能会有多至15个人死在德军狙击手的瞄准镜下。在1915年的欧贝里奇战役中,一名德军狙击手甚至无聊的在敌人阵地后的矮墙上用弹孔画了一个十字架,整个过程没有遭到任何有效的反击。

德国人之所以能够在战争开始就拥有这么多的优秀狙击手有其历史原因,与英国的长弓文化还有几分类似。由于德国地区有很多森林,打猎在民间也就成为了一项颇为流行的活动,优秀的射手在德国也比在英国更有机会获得社会声望和其他实际的好处。对于许多来自乡间的德国小伙来说,他们的整个童年都是在和兄弟朋友们一起攥着猎枪渡过的,军队的射击训练无非也就是给了他们一个表现自己才华的试炼场,出来就是射击教官的料。正所谓只有从娃娃抓起才容易出成绩,而德国的社会环境恰恰给德军提供了一大批从幼年就开始经受设计训练的年轻人。在穿上军服之前他们就已经是神射手了,小毛奇所要做的不过是将他们从猎人变成战士。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除了射击技术之外,德国生产的质量优秀且数量充足的瞄准镜更让德军狙击手如虎添翼,在战争开始之后,德军轻轻松松的就在民间收购到了数千支打猎竞赛用的、可能比当时许多专业狙击步枪更加优秀的猎枪,也很快生产出了15000支配有高精度瞄准镜的Gewehr 98式步枪,这也使得德军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保持了堑壕狙击战的绝对优势。

欧洲大陆的连年战争让各国人民养成了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邻居家要是真的有了什么好玩意儿,他们绝不会谩骂嘲讽,而是立刻奋起直追,马上山寨之。堑壕狙击战的惨败给了英国人惨痛的教训,他们也开始组建自己的狙击手部队。日不落帝国的广大殖民地这时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虽然在英国本土打猎这项运动已经变得十分奢侈,可在许多的殖民地上,打猎依然是为自家厨房提供动物蛋白的最主要方式。在让丘吉尔丢官罢职的加里波利之战中涌现出了英国第一名狙击王牌:来自澳大利亚的印度裔袋鼠猎人比利•辛,凭借着超人的耐心和精妙的射术,其在加里波利整个战役过程中击杀了超过150名敌人。

除了德国之外,在一旁观摩了许久才最终参战的美军在进入战场前也对狙击战做好了准备。大名鼎鼎的春田式狙击步枪也得以在战壕间大显神威。不过一战时期的春田式步枪还有很多问题,它坚硬的金属瞄准镜设计经常会在后坐力的作用下将射手的眼睛撞得青紫,甚至割伤眼眶。后来不少士兵们只得因地制宜,在瞄准镜后端自行装上一块橡胶来做缓冲物。而在与德军交战一段时间之后不少美军士兵们也表示,就像德国汽车,汉斯们装备的Gewehr 98不仅要比春田式的设计更加人性化,工件也更加精致耐用。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狙击

一战结束后的二十年里,曾经的许多参战国都好了伤疤忘了疼,纷纷放弃了对于狙击武器的研发和狙击战术的演练。美国当时只有海军陆战队中还有小规模的狙击训练科目、意大利和法国则完全没有针对狙击手的训练内容,也没有专业的狙击手部队。就连尝到最多甜头的德国也在魏玛共和国时期解散了狙击学校,旧有的狙击步枪和相关配件也被逐渐废弃,既没有研制新的狙击步枪,连一战时的存货也逐渐消耗殆尽了。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只有苏联人一直没有放弃狙击战术,在苏芬战争中吃够了芬兰狙击手苦头的苏联红军甚至将狙击手的培养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从1938年至1942年,每年都有五万支以上的莫辛纳干狙击步枪出厂,对于士兵射击精度的训练也堪称全球之最。苏联在1938年曾经宣称,红军拥有600万名神枪手!虽然这样的说法难免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苏军对于士兵的射击技术是多么的自信。纵然这600万士兵并非个个都是当狙击手的料,也确实让红军在选拔狙击手时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起点,最终也给苏联带来了一大批二战时期最著名的狙击王牌,比如瓦西里•扎伊采夫。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扎伊采夫或许并非是二战中效率最高的狙击手,可凭借着一部席卷全球的《兵临城下》,他绝对已经成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最出名的狙击精英,马克•沃尔伯格的《生死狙击》就算再出十部续作,恐怕大伙还是记不住主角的名字。扎伊采夫老爷爷在二战时期的击杀记录超过400人,他和他的莫辛纳干狙击步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了苏联宣传战线上的喀秋莎火箭炮。

按照电影中的说法,扎伊采夫的优秀表现最终逼迫纳粹德国不得不针对他个人做出了战术回应,派遣出了功勋射手埃尔文•科尼格上校来对付这位神出鬼没的苏联大兵。两人进行了持续数日的对决,最后由瓦西里射出了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发子弹。不过尽管苏联博物馆中存放着号称是曾经属于埃尔文•科尼格上校的瞄准镜,但却没有其他相关证据证明此人确实存在。埃尔文•科尼格这个名字目前也只在二战期间的苏联战报中能够发现。正所谓孤证不立,此君到底是曾经命丧扎伊采夫枪下的神射手还是苏军杜撰出来的人物尚无确证。扎伊采夫老爷爷也已于1991年作古,搞不好这事儿要成历史悬案了。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从一战至二战,狙击战术与相关的装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可由于许多国家对其认识不足,其进步速度却远没有坦克和飞机来得那么明显。好在这并不妨碍狙击手在战场上发挥他们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陷入守势的一方,几名表现出色的狙击手往往就能起到和整连整营的士兵同样的杀敌效果。在这方面,先是在芬兰吃到了苦头的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中倒是尝到了不少甜头,下面的两个战例足以证明狙击手在大兵团作战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德国465步兵团在一片深林地区行军时遭到了数名苏联狙击手的伏击,这些诡诈的战士们不仅枪法惊人,还将伪装变成了一项艺术。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该团就遭受了超过百人的伤亡,他们所组织的几次反击也都无功而返,连红军战士的影子都没摸到。在另外一个战例中,一名单枪匹马的苏军狙击手曾经连续五天对一个德国装甲师的营地进行骚扰,让站岗放哨这种日常杂活经常会变成一去不回的死亡任务。德军多次尝试对其进行搜索,最后在第六天才通过他呼吸产生的水雾发现了它的位置。当时他正躲在一辆被击毁的T-34坦克残骸之中,这几天一直靠着搜寻阵亡友军士兵的干粮过活。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太平洋战场上的狙击战也同样惨烈,由于美日双方的地面战大多发生在丛林密布的小岛上,使得狙击手的实际作战距离被大大的缩短了。同狙击距离同时缩短的还有日军狙击手的职业生涯,由于日本皇军对于士兵生命这东西的看法与西方国家有一些差别,日军的狙击手更容易被分配到"单程票"任务,而太平洋战场上对于日军来说越来越绝望的氛围无疑也加剧了这种风气。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在面对美军的进攻时,日军狙击手们往往会采取一种半自杀式的战术,比如在欧洲战场上被视为禁忌的、隐藏在树梢之上。这种隐藏方式倒是能让狙击手在雨林地区获得难得的好视野,可缺点就在于,你早晚会被敌人发现,而一旦被发现后狙击手又无法及时安全的调整自己的位置,只有死路一条。另外一种自杀式的狙击则完全就没有考虑后路,那就是所谓的"蜘蛛洞"战法,日军士兵们会隐藏在隐蔽的很好的浅坑里,在美军士兵通过后在现身用步枪甚至自动武器进行射击。虽然每每能给美军造成重大伤亡,但真正实施这一战法的士兵则必然难逃一死。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五、近现代的狙击

在二十年后的越南战场上,同样的雨林环境和同样的视死如归让北越军队也通晓了同样的打法,给美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不过就像坦克是最佳的反坦克武器那样,对抗狙击的最好手段往往也是另外一个狙击手。真实战场上的狙击对决或许不大可能会像电影《兵临城下》中所描绘的那样富有戏剧性,可危险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越战之中,美军凭借着老旧的M14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而作为突击步枪使用的M16虽然在远距离射击上效果平平,但在视线普遍受阻的雨林环境中也创造了不少优秀的狙击战例(只是要由美军士兵自行购买民用瞄准镜进行改装)。可话说回来,在二战之后,美军通常都还有另外一个对付狙击手的手段,那就是能够将目标区域化成人间炼狱的火力支援。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在冷战铁幕的重压之下,军事科技一直以最高的速度向前发展。而经由多次战争的证明之后,也再没有哪个国家会看低狙击战术了。在这种背景之下,狙击步枪和狙击战术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人一组、一名射手外加一名观测员的配置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观测者能够给射手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在最近的一些年头里,观测者还能通过使用一些高科技设备为射手测试温度、距离、风向、风速、空气湿度等指标。不过在一些亲历过战场的狙击手看来,观测者能够提供的技术支持还是次要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对于需要长时间在敌人火力范围内活动的射手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精神支持。

技术上的进步也让狙击手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苏制的SVD系列成为了华约狙击手的标志性装备,美国的M24与Tac-50也在许多战场上屡建奇功。尤其是后者,在一名加拿大狙击手的掌控下在阿富汗战场创造了2430米之外毙敌的狙击记录。该记录直到2013年才被一名英军狙击手打破,所用的步枪是L115A3,与因《反恐精英》而闻名天下的AWP有着割舍不开的血缘关系。

狙击演进史 瞄准镜下的死神之眼

当代狙击武器的强大让狙击手的战力的得到了很大提升,虽然还不足以让每个普通人都变成千步穿杨的射手,但近年来的一些的技术革新还是让人感到颇为惊艳。能够穿透烟雾的强大夜视功能、能够自动测距的激光瞄准镜、专为各种环境设计的特殊弹药、能够调阅实时卫星画面的电脑……狙击死神的镰刀从未像今天这般锋利。现在看来,只要战场上还有士兵们在互相射击,那狙击手就肯定还有用武之地,更远距离的狙击记录就会被不断的刷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