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工程概况

近日,关于“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的消息,已经刷爆朋友圈,全国人民都在为这个超级工程欢呼喝彩,为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点赞!

九载铸龙港珠澳,一桥飞跃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程55公里,从设计到建设竣工前后历时14年;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高空俯瞰,整座大桥宛如一条巨龙绵延在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首例集桥、岛、隧道于一体的桥梁工程,主体工程由长达22.9公里的跨海桥梁工程和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组成,海底隧道两端建有东、西两座人工岛。

东西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采用“海中桥隧”的方案,需要找到两个海中小岛,作为主体桥梁和沉管隧道的转换平台。但设计线路上并没有现成的小岛,于是便建了东人工岛和西人工岛。海底隧道通过两个人工岛实现了与两侧主体桥梁的无缝连接和完美转换。

两座人工岛的建筑造型设计汲取了海洋生物“蚝贝”(又称“牡蛎”)元素,形似蚝贝,寓意珠海横琴岛盛产蚝贝。岛上建筑形态均呈椭圆形,东岛岛长约625米,横向最宽处约215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层;西岛岛长为625米,最宽处190米,面积9.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3层。

在建筑功能方面,东岛是集交通、管理、服务、救援和观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运营中心,且开放游客观景揽胜功能;西岛的功能则以桥梁的养护服务及办公为主。

(说明:以上图片均源于网络)

材料解读

从建筑风格上看,作为一个即将承载大量人流的公共活动场所,岛上建筑并不追求外表的奢华,而是强调低调、沉稳、含蓄,并体现岭南建筑独有的“骑楼、柱廊”文化特色。

人工岛处于大海中央,面临着高风压、高盐雾、高湿度、强紫外线等极端自然条件的多重挑战,除主体框架梁柱采用清水混凝土之外,外墙和室内墙面装饰均采用了通体一色的

高密度纤维水泥板。

之所以选择这种材料,一方面,从外观质感上考虑,设计团队希望这两座人工岛的墙面装饰在色调和质感上与建筑主体本身的清水混凝土保持和谐统一。高密度纤维水泥板纹理自然,质感朴素,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清雅气质,赋予建筑一种大气沉稳、庄严宏伟而又不失亲和力的外观韵味。

另一方面,从材料性能考虑,高密度纤维水泥板的主要原料成分是水泥、植物纤维及其他矿物质,经过高温蒸压养护处理后,理化性能稳定,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抗紫外线、防火、防潮功能,能适应海上人工岛建筑所面临的各种极端气候。

高密度纤维水泥板是通过铆钉穿透式固定在龙骨骨架上,整个外墙系统具有优异的抗风压、抗震性能。前不久,港珠澳大桥经历了“山竹”17级超级台风的考验,两座人工岛建筑外墙均完好无损。

室内墙面装饰同样采用高密度外墙板,与外墙保持一致的朴素清雅风格,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自然过渡,浑然一体。

经纬交错的接缝线条将把灰色的墙面划分成整齐、硬朗的单元模块,营造出现代简约、整洁明快的空间氛围。

室内空间摒弃多余的装饰,管道线路裸露,回归最初的本真,尽显干净利落的工业风尚。

人工岛建筑的室内隔墙也大量采用了中密度的纤维水泥板(不燃A级材料),作为墙体基材,与高密度纤维水泥板组合应用,形成复合一体化墙体,满足室内空间对防潮、防火、隔音的高要求。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太阳光线透过玻璃天窗,投射到高密度外墙板墙面上,自然形成美妙的光影效果,为整个建筑空间营造一种灵动、跳跃的变幻之美。

近处细看,高密度纤维水泥板表面纹理细腻,呈现出淡淡的哑光光泽,大面积的整齐铺设让视野无限延伸,自然融入蔚蓝的大海。

由高空俯瞰而下,灰白色的建筑与碧海蓝天自然融为一体,蔚为壮观。

(东人工岛)

(西人工岛)

海底隧道

在整个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建造中,海底隧道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部分。这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全长6.7公里,海底部分约5664米,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龙段最终接头组成,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

为保障安全,海底隧道的设计要求防火时长达到4小时以上,采用了保全隧道专用防火板25mm厚作为防火吊顶,以及9mm厚作为护壁衬板,为海底隧道增添一道防火屏障。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凝结了数千名专家技术人员和无数平凡劳动者的智慧与辛劳,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同时,这个超级工程的建设也促进了许多材料和技术的创新与升级。

PS:中高密度纤维水泥板是由广州埃特尼特工厂生产定制,正宗国产,一不小心,我们又震惊了世界,厉害了我的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