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阳至芝田的距离也就一天的行程,想必是曹植洛阳启程,正好傍晚时分赶到芝田,此时日已西下人困马乏,于是“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当时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山东的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

芝田是巩义市(原巩县)治下的一个乡镇。芝田镇下辖的村子,有许多村名都与北宋皇陵有关。如“羽林庄”、“八陵”等。然而自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到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曾作为永安县、永安军及芝田县历经县治259年的“芝田”之名却与北宋皇陵无任何关系。因为“芝田”要古老的多!

那么,“芝田”之名由何而来?

请看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洛神赋》。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由洛阳东回自己的封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曹植以浪漫超然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虚构了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虽然《洛神赋》是虚构想象的产物,但作者描写《洛神赋》的背景却是真实无误的。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当时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山东的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而诗赋中提及了诸多地名,有的至今还在用。洛阳至芝田的距离也就一天的行程,想必是曹植洛阳启程,正好傍晚时分赶到芝田,此时日已西下人困马乏,于是“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放马芝田安营扎寨的曹植,借着夕阳余晖朦胧之间在洛水两侧的岩壁上“睹一丽人,于岩之畔”,那就是“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由此写下了千古绝唱《洛神赋》,佐证了“芝田”之名在汉代就已存在。

也有人说《洛神赋》背景发生地在洛阳一带。其实细读文章就可做出判断。伊洛二水在洛阳偃师汇流后一路向东一马平川,洛水两侧没有起伏的山峦,也引发不了作者“睹一丽人,于岩之畔”的感慨!只有到了芝田,进入邙岭余脉,河两岸才陡然山峰叠起,正符合作者描写的场景。

在《巩县志》清乾隆十年本及清乾隆五十四年本“艺文志”里,有关古人描写巩县的文章,均收录了《洛神赋》这篇辞赋。

在芝田中心小学发现的一通石碑上,明白无误地镌刻着“芝田之名古已有之,自汉历唐而下悠然”,进一步印证了“芝田”之名的古老。

作者: 武 浩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