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胎新彩

上回说到接底这种造假工艺,真称得上是想像力与技艺的完美结合,尽管他用在了并不算光彩的地方,就是造假。造假的工艺其实还有很多,接底是其中迷惑性特别大的一种,但还有一种,迷惑性就更大,这种造假的工艺并不完全是假,与接底类似,真真假假,只是他真的部分,比接底的还要多。

大家一定会想,如果一件瓷器是真的,又是完好的,那做就是真的。前面说的,破了,底完整,可以用底,难道还有中间的状态?破了一半,再接一半?又或者是大部分完好,如果有小的破损,那也是修补啊。这会是什么样一种情况?

这种工艺叫老胎新彩。所谓老胎新彩,从名字上已经很说明问题:胎是古代的,彩是后加的。这种造假工艺或者半造假工艺的产生,还要从珐琅彩说起。

珐琅彩是整个世界陶瓷史上最为名贵的彩瓷品种,更为大家所熟知,也是在全世界影响广泛的粉彩瓷,就是在珐琅彩的影响下产生的。而粉彩瓷因为大量的烧造,广为流行。但珐琅彩却一直养在深闺无人识,为什么?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在宫廷里烧制的。

康熙时期,西洋传教士把西方的珐琅彩带到了中国,铜胎画珐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景泰蓝,也有运用。康熙皇帝想到这样的色彩是不是可以在瓷器上运用,于是开始试验,这种试验完全是在宫廷造办处完成。但宫廷造办处是没办法烧瓷器的,只能先从景德镇烧好白瓷运入紫禁城,再进行试验。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验终于部分的成功了。

为什么说是部分的成功?因为珐琅彩最难的技术难题就是要能附着在瓷器的表面,不流不裂。在上了釉的瓷器表面,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于是退而求其次,烧瓷时不上釉,不上釉的瓷器,被叫做涩胎,表面不那么光滑,自然就降低了附着的难度。所以康熙时期的珐琅彩,都是画得满满的,不留任何一点空隙。

但到了雍正时期,这个技术难关就被攻克了,可以直接在上了釉的瓷胎表面画珐琅彩。于是景德镇又开始烧好白胎运往京城。这样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乾隆时期。

因为种种原因,这些白胎没有全部加工成珐琅彩,但又不是成品的瓷器,这样的一些“半成品”,就一直留在了宫廷。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有一部分就流入了民间。

如果,你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白胎碗,又懂得珐琅彩或者粉彩的技术,你会有什么想法?要知道,一个雍正的白胎瓷碗,与一个雍正的珐琅彩或粉彩瓷碗的价格,可能差上几十倍。

是的,人们会想到,把后面的工序完成,并把他当作是雍正时期完成的那样。而这样的做法,就叫老胎新彩。而这样的“造假”,真的就只是半真半假,真真假假。这样的“假货”,杀伤力之强,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雍乾官窑的白胎,自然也很是稀少,不过做为一种手段,却一直都有延用。到了现代,就更为“发扬光大”。因为过去即使民窑,也很少有以前的白胎流传于世,但到了现代,科学昌明,匠人们已经比较容易将以前的一些釉上彩瓷器的彩绘部分去除掉。比如一个清代中期民窑粉彩的碗,画得简单初率,甚至很多画面都已磨损,那就干脆将整个画面清除干净,再画上精美一些的画面重新烧制,便又大大的增加了他的价值。

显然,老胎新彩无疑是造假之中,最厉害的一种手段。不过,这样的手段虽然厉害,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破绽。这个破绽是什么?

仿古与造假(二)老胎新彩

仿古与造假(二)老胎新彩

仿古与造假(二)老胎新彩

配图仅为示意,非老胎新彩瓷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