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10日

张恨水沿着水路抵达重庆

最初他和夫人租住在新金山饭店

后来因为日军的轰炸

便搬到了南温泉的桃子沟

在重庆一住 就是八年

点击视频 回望张恨水的重庆生活

张恨水在重庆期间的作品

大都取材于本地

譬如《不堪风雨吊楼》

出现了洪崖洞最原始的吊脚楼景象

而在《夜半呼声炒米糖》中

则提到了让张恨水女儿张明明

记到如今的“炒米糖开水”

1940年

张明明出生在桃子沟的茅屋里

茅屋最初被张恨水称作“北望斋”

后因破旧简陋 常年漏水

而被戏称为“待漏斋”

据张明明的回忆

有一个雨天 屋中漏水

张恨水为了保存纸稿完好

只能一手撑伞 一手写稿

热心的邻居看到这一幕后

就找来一个竹筒 绑在桌腿上

再把雨伞放进去

这样手就得到了解放

在重庆的八年

虽然物质清苦

但他们总能找到各种乐趣

张恨水爱京戏 也会拉二胡

妻子就跟着二胡声清唱

相互逗趣 消磨时光

不骄不馁 安之若素

或许这才是

张恨水潜心创作的人生之谛

-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