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露天电影,六七十年代的人或者再年长些的大都记忆犹新。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食粮都极度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是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我小的时候,邻居住着令人羡慕的电影放映队,即后来的电影公司。公司大门两侧是玻璃橱窗,张贴花花绿绿电影海报。

晚饭后散步,发现路边在放露天电影,感觉像穿越回到过去了一样?

一个月亮门儿把电影队分成前后两个院落,前院面积小些,住着放映员们;后院很大,常年栽着两根高大的木杆,这是挂银幕的,露天电影就在这儿放映。院里有仓库,里面存放电影胶片和电影放映机。

每当有新片子发行,电影队都要试看,俗称试片。试片的时候,除了电影队里的员工和家属以及亲戚朋友外,还有县城一些单位里的头头脑脑。、,一般老百姓是享受不到的。试片的日子显得很神秘,电影队的大门早早就关上了,夜幕降临,这些有特权的黑影鱼贯而入,不一会儿,大院里就传出了或北京电影制片厂或长春电影制片厂或八一电影制品厂或中央新闻纪录片厂的片头曲。

每次试片,都让我们这些小孩子魂不守舍。早早等候在门口,千方百计央求熟悉或不熟悉的大人带我们进去,往往能够得逞。如果实在混不进去,我们也有办法,从邻居家爬上房,坐在房顶上看背面电影,那也乐得不行。

试过片以后,电影就可以公演了。我居住的石塔村有固定的放映场地。那就是城隍庙前面的开阔地,村大队部也在这条街上。

放映电影的时候,大队会提前通知,只要放出风声,一传十十传百,外村人也都知道了。黄昏,男女老少扛着板凳聚在这里。放映员先说一段宣传政策和形势的快板书,接着放映机的“嗡嗡”声缓缓响起,几束明明灭灭的灯光开始摇曳交织,黑白银幕上出现了“工农兵”造型或八一军徽。

每次放映露天电影,放映机周围,以三四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居多,再往前,是二十来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两个群体,都有模有样的坐着板凳观看。孩子们抢在最前面坐,以为这里看得最清楚,其实仰得脑壳疼。中间换片的时候最热闹,孩子们把手挡到光束上,银幕上就出现了乱七八糟的小手。

有时候一部电影几个村子里轮着演,就得专门派人在那里等着,一个盘一个盘的拿。拿来了,放映员紧着倒带子。

慢慢谢幕的露天电影

第二天,到学校上课,课前也是七嘴八舌谈论电影里的情节,有时为一个细节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年代,人们简单地享受着露天电影带来的快乐,觉得有电影的日子真好。如今,尽管各种文化生活像万花筒般绚丽多姿,但人们依然怀念那个年代的露天电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