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庙号为仁的皇帝,在儒家的价值观里,仁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差不多相当于圣人。

《说文》对仁的解释简单明了,仁,亲也。一个有仁的人,他对待万物都如同亲人,将心比心,温良恭俭让,让所有人都感觉很舒服。

宋仁宗当得起这个仁字。从小,他就接受了最正统的儒家教育,时刻以儒家标准约束自己,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宽容每一个臣子。

他的身世非常悲惨,刚生下来就被夺走了母亲。但当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只是大哭了一场,对那个夺走他母亲的人,没有半分怨恨。

他非常罕见的有三个太后。第一个是刘娥,宋真宗的皇后,嫡母;第二个是生母,李宸妃,追封为皇太后;第三个是保庆皇太后,亲自抚养他的杨淑妃。

最让人感动的第三个太后,因为她是刘太后遗诏要求的。刘太后的要求无疑是过分的,居然要让宋仁宗在自己死后尊皇太妃为皇太后,宋仁宗竟然照办了。

对此,范仲淹是持强烈反对态度的,他尖锐指出:从来没有听说去世了一个皇太后,还要找一个继位的,难道皇帝离了太后就不能亲政吗?

自古以来,皇帝对临朝称制的太后都有逆反心理,一旦亲政,就会实行残酷的政治清算。但宋仁宗是个例外,刘太后死后,对她的家族更加厚待,即使知道了她并非生母。

说到底,他是一个不会拒绝的人,不仅无法拒绝母后临终前的要求,对于臣子的要求,他也经常迁就,甚至不惜压抑自己。

他曾经很宠幸两个妃子,但群臣却认为他在沉迷女色,纷纷要求将那两个宠妃送走。他忍了,默默的看着心爱的女人离开自己的身边。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宋仁宗遵循着儒家的道德规范,以及儒家对皇帝的约束。他从小的教育是:嫡母就是嫡母,永不得更改;不得好女色;不得不听忠言。

宋仁宗一朝,公认是北宋人才的井喷期,文臣有吕夷简、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武将有狄青,更有名垂千古的大清官包拯。

按理说,一个如此克制、仁恕的皇帝,再加上如此优秀的大臣,国家应该治理得很好吧?不然,宋仁宗一朝党争特别激烈,政策没有连续性,国家莫名其妙就衰弱了。

为何如此呢?原因还是在一个仁字上。宋仁宗对每个大臣都很信任,让他们尽情施展才华,但是他没有决断,也没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宋仁宗治下出了很多能干的宰相,但只要谏官对执政有所指责,他通常的处理办法是换一批人,导致上位的和在野的辩论不休,看似政治清明,实则朝令夕改。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葩的局面,宰相如走马灯,今年你上台制定一批政策,明天又是他来推陈出新,再过几天又换一个人施行改革。

纵观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皇帝,他们无一例外有着自己的治国理念,并寻找到合适的人才,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前进。如果有人反对,不好意思,靠边站。

那么,宋仁宗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是做一个道德完美的皇帝,勤政事,爱百姓,不任性,不苛刻,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

这就好比职场上的老好人,每个人都觉得他很好相处,工作上也兢兢业业,但就是做不出成绩。而且,这个人的位置越高,对一个组织的危害就越大。

所以,我们可以说宋仁宗是个好人,但不能说他是个好皇帝。从他身上,我们应该明白,做一个好人,不如做一个好丈夫,一个好领导,一个好员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