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善行 | 为了这里的一泓清水,“鹅司令”竟然改行做起了……

“611”省道在扬州方巷镇东北部拐个弯,

沿着一条干净整齐、绿树婆娑的通村路下去

就是环境优美的兴湾村。

兴湾村总面积8500亩,

其中河塘湖荡、滩涂湿地达4500亩,

一度是远近闻名的养鹅大村,

扬州人每日餐桌上的“盐水鹅”,

有相当部分活鹅来自这里。

近日,记者来到兴湾村,

意外发现村民们已经纷纷改行,

不做“鹅司令”了。

鹅业发展遭遇污染难题

曾经的兴湾村,是邗江远近闻名的穷村,只有一条两车道的小路连接兴湾和外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湾村村民因地制宜“走鹅路、念鹅经、发鹅财、创鹅牌”,最红火时期,这个总计805户的村子,有300多户靠养鹅发家致富。养殖规模最大的养殖户年饲养鹅2.5万只,年收入近30万元。仅养鹅一项,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200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许多散养户、加工户将鹅的排泄物、内脏、鹅毛、病死鹅等随意丢弃,对周边环境造成了破坏。

今年61岁的聂富顺,是兴湾村聂庄组曾经的养鹅大户,“那个时候常年存栏大鹅2000只左右,年收入四五万元不成问题。”

钱是赚到了,环境也坏了。聂富顺叹息说,“一到夏天,河塘庄户、家前屋后的,那叫一个脏啊,如果天气晴热,臭味老远就能飘过来,家里纱窗蚊帐支起来也不顶事,蚊子苍蝇太多了!”

“孩子们谈个对象,都不好意思说住在兴湾村庄上,结婚的房子必须到扬州城里买。”家在兴湾村大徐组的王生干,当时的鹅棚就搭建在紧靠“611”省道路边上,他知道养鹅“作践环境”,但是“扛不住每年也有两三万元收入”。

不养鹅,农户收入哪里来?

这两年接踵而至的“水美邗江”行动、“263”环保攻坚战、“611”省道建设等,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环保利剑,直指传统禽畜养殖业,而兴湾村这个鹅业大村,大面积处在畜禽限禁养区范围。

“保护环境是主流,是大方向,在畜禽限禁养区范围内养鹅,会造成环境污染。”方巷镇副镇长耿洪说,按照上级“一盘棋”要求,镇里对农村“散、乱、小”及规模化禽畜养殖业开展了集中整治,对主动拆除圈舍、修复环境验收合格的,由财政给予补贴补偿。

“让农户不养鹅也行,可不能让他们歇在家里没收入啊!”兴湾村村支书徐勇在调处矛盾时“灵光一闪”,有办法了。区里搞“水美邗江”,要对所有河塘水洼子进行环保管护,这不是需要人手吗?

于是,他建议对于不再养鹅又有劳动能力的,镇村给予综合考虑安排岗位,保障农民有收入。“报告打上去,很快就得到了镇里的支持。”徐勇回来后立马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宣布在村里公开招聘河塘保洁管护员、村容村貌管理员,主动关鹅棚、不养鹅的散户优先录用。

养鹅人改行,穿“制服”拿工资

国庆节这天一大早,76岁的兴湾村村民房国祥穿上河道保洁员专用制服,与同伴王生干、聂富顺相约一起出门,去河塘边开始一天的巡河工作。

下午回来后,他们都换上了干净整洁的衣服,记者注意到,这几位看上去一脸褶子的老农民不仅衣服光鲜,脚上的皮鞋也是油光锃亮,几乎看不到灰尘。

“养鹅那阵子,身上从来没个干净衣裳,现在当保洁员,下了班和你们城里拿工资的人没什么两样!”房国祥笑着说,现在干的活一天100元,蛮轻松。

“兴湾村大小河塘上百个,全部都安排了保洁人员。”徐勇说,考虑到村里超过60岁尚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人数多,为了在用人上公平,村里还搞了一个“轮岗制”,比如一条河年度保洁需要用工100个,可以分给两名保洁员轮流值守,这样做,大家都有收入,就不会有矛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道治理、绿化景观很快可以达到效果,但水质修复需要很长时间的调蓄和管护过程。

环境整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长远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扬州连续多年推行“清水活水”治理工程,从效果来看,水美岸绿的环境改善足以说明,水环境治理,治的是水,理的是人。

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大美扬州好环境才能走得更远、更持久。    

来源:文明邗江

图片及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编辑:橙子

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最美扬州人”网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