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大会丨“浙”里教师要胸怀教育现代化

这个春天,教育现代化成为浙江重重强调的一个词汇。3月22日,浙江召开全省教育大会,提出优先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并且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间锁定于2022年。

时间短,任务重。意味着各方面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拿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树立“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紧迫感,切实肩负起责任担当。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立教与兴教从根本上来说,要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师的现代化,特别是其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从浙江的情况看,长期以来,全省广大教师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奉献,为孩子的成长和浙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与此对应的是,多年来,浙江不断加大针对教师的投入,先后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高校“钱江学者”引进计划等,在教师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千方百计提高工资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培训,大张旗鼓表彰优秀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可以说,拥有一支可以信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浙江“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大底气所在。

教育现代化并非概念之谈,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的具体目标来看,教育现代化涵盖了体系结构、普及水平、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结构、服务贡献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要求。而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未来3年,浙江要着力补齐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等三方面的教育短板。这也意味着,教育现代化绝不是用来高谈阔论的,而是要通过付诸实际行动来努力实现的。

这次全省教育大会,围绕打造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来抓,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要求,打造全国一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此,浙江还提出探索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目的就是要以教师队伍现代化来支撑教育现代化。

对于广大的“浙”里老师而言,就要从“重视”的氛围中,读懂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胸怀教育现代化,自觉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尤其要切忌将现代化当成口号喊——嘴里喊着现代化,侧过身来就忘记现代化。只有将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化成行动,转化成担当,向现代化看起,向现代化发起冲刺,并且拿出主人翁的姿态融入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微信公众号“求智巷”(qiuzx03)联合发布)

作者 | 李强(国内知名评论员)

编辑 | 蔡寅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