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24日的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作为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江夏农村经历了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乡村振兴的变革,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村、农业、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法泗街桂子米种植基地(摄影:王运良)

包产到户:米袋钱袋鼓起来

“大集体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起早贪黑的,一年到头也分不上二斤肉。大米饭不能顿顿吃,要多煮粥少煮饭,还要搭配南瓜和红薯,不然年底就要超支。”家住三潭路社区的63岁的郑婆婆亲身见证了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分田到户后,刚开始也比较困难,但是吃饱饭是没问题的,再越往后日子就越好过了。”种了几十年的田地后,如今郑婆婆已经光荣“退休”,现在,她每天考虑的是如何让家人吃得既营养又健康。“以前是没有吃的,怕饿坏身体,现在是吃的东西太多,怕吃坏了身体。”

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的局面,农业产量和产值大幅增长。据资料记载,1978年武昌县的粮食产量248175吨,农业总产值仅为0.6705亿元,到了2017年,江夏区农业总产值达103.86亿元,农作物种植结构和产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制度框架之下,国家不断调整政策,先是允许农民自己卖粮,后来还可以加工粮食。到2006年,更是直接取消农业税,给农民发放种粮补贴,打破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传统。政策越来越活,负担越来越轻,8亿农民不仅是米袋子鼓起来,钱袋子也开始鼓起来。

谈起四十年的变化,山坡街建国村70多岁的吴国柱老人连说几个“想不到”。老人年轻的时候“爱折腾”,看到国家政策一步步放开,壮起胆子砸锅卖铁买了拖拉机和碾米机,在种田地之余干起了运输和加工稻谷的副业。想不到不务正业的折腾几年,竟然成了村里首批“万元户”,第一批在村里盖起了红砖楼房。更让老人想不到的是,前些年因为修高铁土地被征用,政府为他和老伴买了养老统筹,每人每月都有2000多块钱的养老金。如今两个老人住在自己的小洋楼里,种几块菜地,养几只鸡,过着悠然见南山的舒坦日子。

据统计,1978年,武昌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4元,2017年江夏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69元,四十年时间,农民收入足足增长了209倍。

山坡街高峰村

三权分置:死资源成为活资产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潮的兴起,土地似乎不再那么重要,搁荒地随处可见。怎样盘活农村土地,推动农村产权有序流转,唤醒农民手中的“沉睡资本”,变“死资源”为“活资产”?

2014年,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即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一方面有助于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另一方面,农民的承包权不变,只是把经营权流转出去,有助于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活力。

山坡街高峰村地处偏远,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穷则思变,在村支两委干部带动下,村里决定因地制宜,走种植苗木致富的路子。在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的情况下,村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武汉法雅园林公司进行合作。对方要求一次性流转1000亩土地,形成连片基地。集体土地不够,村干部就跟村民做工作,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首批78户敢于“吃螃蟹”的村民签字同意流转土地。

有了法雅园林的“破局”,几年来,村里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先后引进了张桥湖生态农业公司、武汉诚成苗圃园艺场等多家农业和苗圃企业,村集体和村民双双获益。

“土地流转后,不仅有了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还可以务工挣钱。”村民李玉果正是受益者之一。他说:“现在可以就近打工,每年还有上万元的收入,两样收入加一起一年轻轻松松就有3万多元。”

三权分置既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在务工的同时牵挂家中“一亩三分地”的困扰,又让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和个人在广阔的农村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作为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郑店街推出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升级版。

2018年7月28日,对郑店街综合村的村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随着一声礼炮鸣放,以该村全体村民为股东的武汉庆祥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武汉红桔园物业管理公司等3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该村村民摇身变为“股东”,可以享有集体产权利益的“蛋糕”。

村里先对所有的集体资产,细化成股份分给每位村民,集体土地流转给企业后,村里得的钱就会依据股份数,按比例分给村民。除此之外,村民还能以自家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获得企业盈利分红。

“以前黄土地,现在成了土黄金,以前出去打工土地搁荒没人管,现在是回来‘寸土必争’抢着要。”一位参加揭牌仪式的村民说。

小朱湾(摄影:籍鹏飞)

乡村振兴:绿水青山记乡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江夏在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上,早已提前谋划,赢得了先手。

金秋时节,五里界小朱湾满山遍野郁郁葱葱,色彩斑斓的树叶与白墙黛瓦的农家院落相映成景,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美景成为人们回归田园的最佳去处。每逢周末,这里游人如织,农家乐日平均接待量约2000人次,高峰时期日接待近2万人次。

小朱湾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空心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实施美丽村湾建设后,化蛹成蝶,短短几年时间,建成花园式荆楚风格小乡村,成为“美丽乡村”的武汉样本。如今的小朱湾,绿树掩映青墙灰瓦,花儿点缀湾间小道,平整洁净的道路,郁郁葱葱的绿化,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让周边市民一见钟情,流连忘返。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小朱湾“样板间”的带动下,如今全区已建成了像童周湾、舒谢湾等一批荆楚风韵浓厚的旅游精品村,形成了沿梁子湖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观光经济带。2017年,实现接待游客550万人次,综合收入16.6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区现代农业转型的风向标。

除了打造和擦亮小朱湾这样的“小确幸”,围绕乡村振兴,江夏更在谋划一篇波澜壮阔的“大文章”。

2016年,区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三区”战略,毅然将生态立区摆在首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夏的乡村振兴围绕生态全面展开,每一个行动都打上了绿色标签。从“三乡工程”到“四三行动”,从农业大公园到全域旅游,从“四水共治”到“三网”拆除,从“三风”行动到乡村善治,每一个“大手笔”的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目前,全区现代农业产业逐渐形成中部107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区、东部梁子湖大道沿线都市农业生态休闲区、西部金水河沿线“四水”农业示范区、北部新老南环线现代农业创新服务区“三纵一横”四个特色功能区;覆盖全域的农业大公园整体规划已经完成,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核心区50平方公里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全面启动;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各类休闲农业基地近200家;所有街道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在今年底全部建成运行,辖区内斧头湖等5大湖泊、28.9万亩湖泊“三网”全部拆除,全面实施湖泊禁养、禁捕制度。随着各项措施的推进,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民风淳朴、产业兴旺的新农村正越来越触手可及。

四十年风雨兼程,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四十载波澜壮阔,见证了发展的奇迹。历史的巨轮驶进2018年新纪元,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夏必将再一次书写新的辉煌!

江夏报全媒体记者 吴树华采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