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太明

我的老家是江夏区龙泉山北麓流芳的一个小山村,她有一个很美的名字——泉岗村照山王(现由东湖高新区托管)。我们湾子山下有一眼泉水井,据资料记载:“斯泉无涯亦无流,其色碧流,其味甘美。烹茗香,浣衣洁,洗目明,濯肤泽,不与凡水类……”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夏酷暑,乡亲们用保温瓶或水壶打满泉水消暑解渴或在湾子后百年皂荚树下谈天说地,拉家常话桑麻。

但这只是我记忆深处的值得回味美好片断。

从我有记忆起,感觉生活的不易和交通的不便。

由于村里大部分农田处在梁子湖水系边,每过几年淹一次水,大部分庄稼颗粒无收,家乡父老守着几亩薄田薄地,勉强维持生计。很多年份,甚至连烧火做饭的柴火都成问题,要花很大力气走好几里弯弯曲曲的小路去后山梁找熟人或亲戚砍些茅柴回,晒枯后留到过年过节或办喜事用。为了家人温饱,父老乡亲付出了非一般的辛劳。

童年最喜欢是过春节,但最不愿过的春节是遇上下雨或下雪,虽说要去拜年的亲戚大都居住在周边村,我们湾通往村外没有一条好路无论大路小路都是泥土路,晴天坑洼不平,雨天泥泞难行。记得几年春节出门时天晴回时下雨,自行车无法骑行,最后是父亲浑身泥泞不堪背着自行车回家的。 1979年刚读一年级那会,与一个湾的同学一起抬着家里的废铁和玻璃瓶去流芳街上卖废品买本字典。因小路两人并排难行,就改道大路从佛祖岭去,那知道走了两个多小时还没有走过一半的路程。因年纪太小实在走不动,我俩已商议准备扔掉废品回家。幸亏这时遇到同村一位大哥骑车经过,他用车驮着竹篮我们跟着一路小跑,又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算是把废品送到收购站,才买到心仪的新华字典。

上中学时因路途较远,中间还要过几道没有桥梁的港渠,当遇到春夏之交的暴雨时,洪水暴涨,跨港过渠现在想起来都后怕,有几次同学没有跨过去,虽没被洪水冲走,但浑身湿透回家换衣服又耽误了不少的学习。所以初中几年,每年老师都要组织我们在雨季来临之前,整理加固沟渠上必经的平台,方便雨季时学生们更安全地跨过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几乎家家粮食丰收但往外卖粮往回买化肥也不容易,每次都要等太阳把马路晒干可以行驶拖拉机才行。而这个时候乡亲们都会祈祷,在自家卖粮时千万别遇上雨天!每当这时看见父母望着阴沉天空紧皱的眉头,年幼的我们也跟着一起揪心!

乡亲们更盼望有一条晴雨都能通往集镇上的道路!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乡亲们的生活逐渐发生了转机!

随着湖北首条高速武黄公路的建设,流芳镇充分利用毗邻洪山关山的优势,乡镇企业、镇域经济蓬勃发展。沐浴改革发展的春风里,家乡一步步发生了变化,一些先富起来的乡亲在镇上建起了楼房安家落户,过上了忙时务农闲时进城(镇上)的生活,这让很多乡亲向往!

九十年初期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及武汉联接线开始施工,沪蓉高速从村边擦肩而过,随即流芳镇政府又下穿高速路建设龙泉大道,家乡的交通状况发生彻底的变化,北至流芳集镇去关山鲁巷,南经龙泉山风景区到县城纸坊都极为便利。

迈入新世纪,随着东湖高新区对江夏区“五村一委”和流芳、豹澥、龙泉、大屋陈的托管,我们村也一并纳入东湖高新区高速发展的版图。纵横交错的光谷一路、二路、三路、四路和高新一路、二路、三路、四路,象变戏法展现在人们面前,富士康等一批批知名的企业纷纷在高新区落户,一栋栋高楼鳞次栉比。东湖高新保税区、自贸区也先后建成,乡亲们也搭上了东湖高新区发展的快车。为支持东湖高新区的建设,我家的众多亲戚和乡亲们一道搬入了全市最大的还建社区——佛祖岭社区,开始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利。按他们的话说:不光住上了电梯房,出门就是幼儿园和小学,初中高中距离不过两站路,省人民医院光谷医院就在小区旁,2号地铁南延线今年底就要通到家门口,日常卖东西、出门不晓得几方便,就是要尝尝进口食品到自贸区的免税店也是近在咫尺,这在原来想都不敢想,哈哈哈!

欢快的笑声、幸福和满足绽放在饱经沧桑的脸上!

悠悠岁月四十年,时间长河一瞬间!出行方便,住上楼房,生活小康,乡亲们曾经的梦想,朝思暮想!

今天,终于实现了!

编辑:但诗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