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国环境新闻」可以关注我们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这是徐志摩诗中的康桥美景,与实现群众期盼的清水绿岸景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近日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开展专项巡查。10月22日,专项巡查组入驻贵州,启动相关工作。记者跟随巡查组到安顺市,对这里的黑臭水体治理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

抓小细节,啃硬骨头

◆◆

老城区的污水管网大多老旧,存在渗漏、错口、脱节、破裂、腐蚀等问题,一方面容易发生污水外渗,导致河道和地下水污染;另一方面,河水和地下水也容易渗入污水管道,导致污水浓度偏低,加大污水处理厂处理负担。更严重的是,城区还有5.9公里的暗渠,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些暗渠的走向、埋深、断面尺寸等详细信息缺失严重。

“截污管的施工作业场地临近市政交通要道、居民区,以及重要商业和政府设施,交通繁忙、人流量较大。如果采用传统的检测、排查、修复技术,无法达到在短期内高效完成黑臭水管网排查、整治的工作。”

“暗渠中有很多工人无法到达的地方,这给管道检修带来了困难。CCTV检测机器人可以对管道内部的情况进行实时影像监视、记录、视频回放、图像抓拍及视频文件的存储等操作”,当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给我们解决了很大的难题”。

据了解,利用新技术,安顺共完成污水管道探测1720米,完成暗渠探测2419米,根据探测结果同步对河道进行开孔清淤,为约1.2公里长的暗渠两侧布设污水管道。

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百姓配合。

“一开始,听说要在自家院子凿暗渠的检查井,老百姓都不愿意”,西山区一位负责人跟记者谈到,“后来我们从拉家常开始,入户做思想工作,老百姓逐渐意识到黑臭整治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整治工作。现在大家都自发地保护河道,老人家只要看到有小孩往河里扔垃圾,都会上前阻止。”

◆◆

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

贯城河西支流(娄家坡水库至西王山小学)就是本次上报完成黑臭整治的一段。

据了解,该河道实测总长0.558km,其中,明渠段长0.157km,暗渠段长0.401km,黑臭水体长度0.42km 。河道主要流经城中村(西王山村),两侧基本为居民区,人流量大,流动人口较多,污水直排、垃圾乱扔河道的现象严重。

“城中村的排污管网设施基础差,导致河道水质恶化、河床淤泥堆积,引起水质发黑发臭”,记者向专家询问了基本情况,“安顺市要在这种特殊条件下进行暗河截污分流,工作难度很大,从现场查看情况来说,他们的截污工作取得了成效”。

在贯城河西支流(娄家坡水库至西王山小学)黑臭段治理展示牌上,记者看到了详细的治理措施,“对暗渠进行分段开孔清淤,集中收集处理建筑垃圾和淤泥;在暗渠两侧新建排污管网,通过截污管、污水井收集河道两侧居民生活污水,在居民较多区域增设延伸排污管收集污水,接入市政排污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河道经市政主干道时预留主管及检查溢流井。”

贯城河西支流(娄家坡水库至西王山小学)黑臭段治理展示牌

◆◆

河水变清亮,心里也不堵了

◆◆

“以前河水特别脏,水面和岸上都是垃圾,在家里总是能闻到一阵阵恶臭”,沿河居民看到巡查组查看水质情况,热心地介绍道,“后来,施工队过来改造了下水道,修建了污水管,河水又变清亮了。”

查看污水道管井

“经过清淤、清理垃圾、雨污截流等措施,贯城河西支流的整体水质变得清澈”,专家在查看沿河是否存在非法排污口时向记者介绍道。沿着河道走,记者发现不深的河里水草丛生,仔细查看还能见到鱼的身影。

一路巡河,记者发现河道里有穿着制服的工人在清捡垃圾。

工人在清捡垃圾

清晨,西秀区西街的河道两岸,商家已开始吆喝着售卖当天新鲜的蔬菜,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河中,清澈的河水静静流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