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种植烟叶以来,村民们盖了新房、买了车,很多人家的孩子上了大学。这些年,俺们永兴村已走出去100多名大学生,他们以自己的才学,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着力量。”在辉南县辉南镇永兴村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对村里发展“清香”产业的赞叹之声。

说起烟草,人们都会识得它的清香,黄烟种植业也被称之为“清香”产业。记者了解到,永兴村烟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上万亩,年收入500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子,很多年轻人成了“有车一族”,农闲时,一家老小还能驾车外出旅游,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金灿灿的烟叶承载着农民致富的希望

穷则思变种“清香”

40年前,地处大山里的永兴村因为区位偏远,被称为“横看不成势,竖看不成型,人多地少,贫穷落后”的地方。以碾子沟屯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山多、草房多、光棍多、债务多、文盲多”闻名乡里,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1997年,永兴村党支部、村委会带头发展一个致富项目:鼓励村民种黄烟,并且免费提供烟籽,传授栽烟技术,得到一部分村民的响应。当年秋天,所有参与种植的村民都得到了理想的回报,其中一名种植户当年就还上了多年欠下的债务,现在,他家种的黄烟每斤卖到15元,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在永兴村,说起种植黄烟,村委会主任季有东最有发言权。他介绍说,从1983年开始,他就开始种植,当时管理水平低,品种单一,只种植了一亩多地,收入有限,全村一年也就收入数千元。奇迹发生在合作社成立后,全村黄烟种植业得到快速发展,现在全村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亩,年产量达到500万斤,全村11个社3800多口人,人均收入实现1.5万元。

自从种黄烟,生活大变样。以碾子沟屯为例,现在是“家家娶新娘,户户盖新房”。全屯40多个光棍早就娶上了媳妇,105户人家出了30多名大学生。屯里修上了水泥路,村民们看上了有线电视,吃上了自来水,饭桌上也学起了城里人,讲究营养合理、荤素搭配。很多年轻人都用上了时尚化妆品,穿上了貂皮时装,开上了小轿车。全屯收入近1000万元,户均收入1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屯。

永兴村黄烟种植基地

“合”出一片新天地

望着烟架上一挂挂由翠绿变成金黄的烟叶,永兴村晒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发明的心情特别“晴朗”,因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唐发明告诉记者,他刚开始种烟时,虽然比种大苞米挣得多,但每一次收获烟叶后,都要亲自去锦州、葫芦岛等地跑销路,那段日子特别辛苦,销量却很有限。直到合作社成立后,大家“抱团”发展,再加上村党委、村政府保驾护航,种黄烟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随着销量的大幅攀升,村民们种烟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现在全村黄烟种植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85%。

20年前,村民庞绪龙只种了几亩地,收获的烟叶只能骑着自行车到各地农贸市场去卖,价格也不好,有时一天只能卖几十元。2007年,村里成立烟叶种植合作社后,他家的黄烟种植面积逐年增多,今年的产量增长到上万斤,收入更是可观。采访时,他告诉记者:“我儿子大学毕业了,正在吉林大学读研究生,幸亏我种了烟,要不根本不可能供出来大学生,更别提读研究生了。”

永兴村黄烟种植户晒烟现场

引领扶持富路宽

采访中,辉南镇党委书记杨宝珊告诉记者,为了扶持壮大这一产业,镇里多次派人去延边考察,遴选采购新品种,并从延边地区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镇干部和技术人员也分成小组,深入重点村屯指导村民种植黄烟。同时,从特产税和农业税上也进行全面扶持,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调动了广大村民种植黄烟的积极性。

在抓好烟叶质量的同时,镇里还派人前往辽宁、山东、河北等地,帮助种植户找销路,并成立了烟草经纪人队伍,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黄烟生产,解决了种植户的销售难问题,使全村黄烟生产走向兴盛,并且越来越红火,成为带富一方的支柱产业。

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40年来,辉南县在发展黄烟产业的同时,还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扶持农民发展大榛子、林下参、食用菌等8项特色农特产业,取得了显著实效。在有关部门的引领、扶持和推动下,辉发大地众多农民像庞绪龙一样,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