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逼“死”我们的孩子?一部打破收视纪录韩剧的启示

最近有一个韩剧《天空之城》很火,据说打破了韩剧的收视纪录,达到了23%的收视率。主角也是所谓的精英阶层。

《天空之城》中的“天空”(sky)是韩国社会对国内最具权威的三所高校的统称,S代表首尔大学,K代表高丽大学,Y代表延世大学。根据韩国《中央日报》去年八月公布的数据,当年在韩国五百强企业中,44.8%的总裁来自这三所高校。

这部“黑色幽默”的韩剧讲的就是,韩国的某个高尚小区里的精英阶层,为了孩子能够高考获胜,挤进顶级医科大学,如何勾心斗角、挖空心思、攀比较量,强迫孩子学习,最后爆出一宗又一宗的丑闻,最后闹出人命,父母才幡然醒悟。

韩国EBS电视台的纪录片《学习的背叛》中记录了备考生的残酷生活: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只睡三四个小时。学生中流行“四当五落”说法,即一天睡四小时的考生会考近理想学校,睡五小时则可能落榜。

在这样残酷的竞争中,《天空之城》的父母自然不敢怠慢,为了拿到优秀生的备考笔记,都要争个头破血流。

是谁逼“死”我们的孩子?一部打破收视纪录韩剧的启示

这些家庭中的父亲本来就是社会精英,不是大学教授,就是医院骨干。当年都是顶级医科大学毕业,考试满分是等闲事;母亲也都是名校出身,家庭环境优越(女主角除外)。为了孩子的升学,他们拼尽了全力。

但是在他们拼尽全力要让孩子进入的医院里,也是充满了职场的斗争。父亲们勾心斗角,剧中主角之一姜教授,为了升迁,先救院长的孙子,不救无父无母的孤女,最后才知道后者是自己的女儿,悔不当初。

《天空之城》揭示的备考生问题,在韩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当孩子们沦为考试机器后,就成了灵魂的空壳。剧中的精英父母们,除了李秀林一家是正面人物,代表了编剧的教育理想外,其他的人,都是假情假意,虚伪又欲望膨胀的伪知识分子。

《天空之城》编剧对于韩国精英的鞭挞,可谓深入灵魂了。

中国孩子的《天空之城》

当然,无论精英阶层如何“肮脏”,社会如何不堪,中国家长都是想方设法,一门心思要把孩子往金字塔尖送的。

2018年8月,有一篇文章《学而思15年:野蛮生长的补习班与中国家长焦虑症》是这样开头的:

2018年7月底,上海学而思托升小评测班。最小的孩子只有两岁多,最大的也仅四岁多。评测成绩出来后,当天建的临时家长群里,家长不自觉地开始比拼、取经、抢报课程。他们的孩子,似乎已经站到了一个征途的起点。家长等待学而思放榜时,焦虑如高考。

这一幕与《天空之城》里描述的韩国现状何其相似。

中国家长为何如此紧张?每一次的聚会上,“小升初”和中考的话题,都是最能引起共鸣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进入补习班,为了小升初反复刷题,父母潜伏进各种考试群,还要应付民办初中花样百出的“密考”。

为什么小学就如何用力?

从魔都上海的数据看,能够进入上海高中名校“四大名校”、“八大金刚”的考生大部分都来自民办初中。中考成绩最好的十所初中,有9所是民办,1所是公办。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们要搏一搏,不敢把孩子的命运交给摇号的公办学校的原因。

可是,孩子们就惨了,从小学一年级就要奔忙于各种补习班,到了小学高年级更是在刷题中度过。小学本应该是一个拓展思维,建立基本价值观的最佳时机,但是在制度畸形与家长焦虑的双重夹击下,孩子就成了教育的牺牲品,沦为刷题的机器。

《天空之城》第二集中,考上顶级医科大学的孩子控诉家长:

是谁逼“死”我们的孩子?一部打破收视纪录韩剧的启示

是谁逼“死”我们的孩子?一部打破收视纪录韩剧的启示

是谁逼“死”我们的孩子?一部打破收视纪录韩剧的启示

是谁逼“死”我们的孩子?一部打破收视纪录韩剧的启示

也许我们的孩子生活还没有韩国孩子这么悲催,但是他们的的确确因为过早的补习,失去了很多童年的快乐和思维拓展的空间。

如果我们拍一部类似《天空之城》的电视剧,冷酷狠批当今的应试教育,不知会拍成何样?


看了《天空之城》,我很纳闷:这似乎并不是我内心想像的教育啊——

中小学阶段,沦为考试机器,缺乏基本价值观的建构;

大学毕业后,迅速学会尔虞我诈,忘记初心。

虽然电视剧和网文都有夸张之嫌,但它们既然激起了如此大的共鸣,就一定有深层的现实基础。

但是,我理想的精英教育不是这样的。此前,我曾在一篇文章畅谈过我的想法:

回想我们教育的目的,如果我们这一代已经实现了相对财务上的自由,能够有财力把孩子送进这么好的学校,难道还要让我们下一代为经济上的琐事、俗事,让孩子耗费毕生精力吗?如果孩子有兴趣为人类探索认知边界,这是多么大的骄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直接标志,绝不仅仅是又创造了多少GDP,我们的人均财富在国际排名上又提高了多少位。真正的民族复兴,就是要看未来有多少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奖杯上,镌刻着中国人的名字;要看有多少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我们今天所培养出的人才创造的,永留青史;有多少音乐作品,永久回响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悉尼歌剧院,经久不衰的被人传诵。在我过去这么长的职业生涯和求学生涯中,听过无数演讲,无论多少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经济学家、伟大的企业家所发表的激动人心的演讲,我认为最终发出的口号都不如这句话——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终将知道。We will know,We must know .这句话,来自于德国数学大师希尔伯特1900年在世界数学家年会上发表的一个演讲,他的演讲不仅指明、引导了20世纪所有的数学发展应该攻克的伟大问题,更重要的,他用掷地有声、穿透了人类历史的声音,发出了我们人类的宣言。这才是代表着人类向着整个伟大的、神秘的宇宙,发出我们渺小人类的宣言。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朝着这个宣言的方向努力,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皆为共谋,无人不冤

可是现在都变味了。《天空之城》中那个不择手段的金牌女导师说:是家长的焦虑、欲望和野心毁了孩子。韩国自杀率一直在亚洲排第一,青少年自杀率逐年上升,课业压力太大的主因:2016年10-19岁韩国青少年自杀率为4.9人(每10万人口),较2015年(4.2人)上升16.5%。

该剧把责任推给家长,当然是有失公允的。是社会、文化与家庭的共谋,毁了孩子,家长只是其中迫不得已的参与者。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希望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教育目的?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所有的家长都明白,绝对不是应试教育,我们也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培养成刷题高手、考试机器、空洞的灵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