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易地搬迁:搬出贫穷 搬进幸福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市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重要举措。当一方水土不能再养一方人,搬出穷窝就是最好的选择。可是挪出了穷窝,迎接他们的会是什么样的生活,贫困户能甩掉穷根吗?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

林西县官地镇下官地村村民韩桂平:这是我们老房子,在这住了十六七年了,这是老院,这院反正就这么大,不太大。

她叫韩桂平,是林西县官地镇下官地村的村民。在这个房子里她度过了为贫所困的三十年。但是如今,这里成了她曾经的过往,就在步行大概30分钟距离的地方,韩桂平有了一个新的家。

林西县官地镇下官地村村民韩桂平:看了吗?这就到我们新村了,但我们新村的棚区这儿了。我一走到这块儿,就觉得心里可敞亮,可高兴了。

这几年,林西县针对像韩桂平这样的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产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特困村组的贫困户实施了扶贫易地搬迁工程。让他们向旅游环线、产业带、产业园区、中心城区、小城镇、中心村庄等地靠拢。韩桂平正是去年搬迁的52户中的一户。

林西县官地镇下官地村村民韩桂平:安的锅炉暖气都给装现成的,窗户啥的都给装的现成的,门啥的这装得多好。

每家1万元就能住进这样的新房对韩桂平来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如今,看着窗明几净的房子,她乐的合不拢嘴。今年年初,韩桂平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这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这个新房子,更重要的是有了新指望——设施农业大棚。

林西县官地镇下官地村村民韩桂平:第一季挺好的。第一季去了开支,还剩一万三四千块钱呢,纯挣一万三四千块钱,有这钱给孩子上学解决问题了。

这边脱贫之路走的顺心顺意,那边也有一群人正忙着收拾新家,满怀欣喜装扮着一家子的新生活。这里是阿鲁科尔沁旗最大的易地搬迁项目村——天山口镇八家村。因为缺水,天山口镇八家村十家段村民组实施了整体搬迁,这里的村民们选择了红瓦黄墙的设计,寓意“飞黄腾达”。在村民于万荣的新家里,角角落落都被她摆上了花。

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镇八家村村民于万荣:这屋里你讲话新房子吗 装修装修 心情好

搬出了世代居住的穷地方,并不代表就远离了贫穷。能迁得出、还得稳得住、能致富。八家村在新村建设的同时,同步规划了3900平养殖棚圈,利用扶贫资金购买174头肉驴,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同时建设了17栋标准化暖棚,以承包经营的方式发展蔬菜种植。这两项产业,能覆盖全村搬迁过来的81户贫困户共191人。

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镇党委书记王学武:下一步我们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全面加强产业培育 加强文明创建 加强农村治理 实现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的目标。

无论是韩桂平还是于万荣,说起现在的生活,她们的眼里总是闪着光芒,这种光芒,叫做满足;说起未来,她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种笑容,叫做希望。在我市,像韩桂平和于万荣这样,因为异地扶贫搬出穷窝找到产业的人还有许多。

近年来,我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大力推行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易地扶贫搬迁+设施农业、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易地扶贫搬迁+旅游等等模式,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48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871人,目前已全部开工、其中14个已经竣工。

往前走往前走 漫漫征程 还在路上

脱贫攻坚一路走来,我们是记录者,更是见证者。我们去过我市大多数的贫困地区,那里往往山水相绕,但人们抬眼难望前路。那里虽然绿树成荫,却难逃独囿一隅。这是为什么?因为缺少资源,因为交通不便,因为没有产业。

如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带来的巨大改变,就这么切切实实的落在了贫困户的身上,他们终见月明。

如果说,易地扶贫搬迁,为群众打下了政策的“输血针”,那么“易地扶贫搬迁+”,就是让群众吃下的最后一颗定心丸。

你看,一座座新房垒了起来,一条条大路通衢广陌,一个个产业落地开花。新村的人们就这样迎来了全新生活,自然也就装上了满满斗志。

脱贫攻坚在路上,往前走,往前走,哪怕前路偶有顽石,哪怕前途偶有荆棘。往前走,往前走,漫漫征程,还在路上。

赤峰新闻综合频道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