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Spenser的第436篇文章

最近一篇“锦鲤女孩”写的文章火了。

最近一篇“锦鲤女孩”写的文章火了。

这个90后女孩说自己从小就是“锦鲤体质”:考试蒙对题,凭运气分到了好专业,跟第一名争唯一的公务员名额结果人家迟到,她躺赢……

整篇文章看似在描述一件事:我成功都是因为运气。

说实话,当看见有上千万人转发时,我确实震惊了:竟然这么多人,都在信运气。

我问了朋友圈一个转发锦鲤之后如愿拿到名校offer的00后,真的有这么灵吗?

结果他说了句,“毕竟说是凭运气,比描述自己多努力,听起来要牛逼多了。”

果然,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大家都太渴望体面地躺赢了。

1

当“努力”成为一个贬义词

成功的人就开始说自己靠“锦鲤”

努力是什么时候成为一个贬义词的?

大约是从,我们越来越不愿意承认自己努力了开始。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反正我上学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

在好胜心面前,努力都是暗中较劲,谁也不会透漏昨晚又偷偷学到凌晨,那个考了第一的学霸总说自己走运。

毕业找工作,明明做了一周的功课才敢投简历,被录用以后,你害羞地笑了笑:都是运气。

为了升职,不知道在家加了多少班,却在任命通知下来后摆摆手说:可真走运。

小时候都听过一句成语“笨鸟先飞”,长大以后我们对它的理解变成了“先飞的都是笨鸟”。

至此,努力成了上不了台面的褒义词,锦鲤取而代之。

越来越多的人把转锦鲤当成一种日常,会玩的人把它做成了杨超越表情包,只想让自己看起来“毫不费力”却不愿意“狠狠努力”。

从互联网营销的角度,锦鲤女孩的策划相当成功,但我希望年轻人别只看个热闹。与其跟风转发锦鲤,不如想想人家的“锦鲤体质”是怎么养成的。

2

福布斯放榜:雷军排名11

幸运的前提是一万小时刻意练习

昨天,福布斯发布中国400富豪榜,雷军排到了第11位,身价涨到821.1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新富之一。

把“熬”字放在雷军身上再合适不过。“小米”是“熬”出来的,他的成功也是。

把金山软件送上市后,雷军从没想过止步于此,40岁再创业。

2009年,魅族正式发布第一款手机,彼时的国内手机市场山寨横行,雷军认为在高端手机和山寨之间缺少一个高性价比的品牌,就这样小米手机应运而生。

有人曾评价雷军是机会主义者,他本人是这么解释的:

任何人在任何领域的成功,都需要一万个小时的苦练。

真的,雷军是最老实的那帮成功人士,因为他成功后会承认他是靠努力的;相反,为什么更多人喜欢说自己成功靠运气呢?

因为这帮人希望误导你,希望你在白日做梦中放弃自己啊!

毕竟,如果你也开始努力了,万一哪天同赛道超过我,可怎么办?

你追求的是体面,我保护的是私心,所以“运气”成了咱们交流最好的平衡点。

大多数的“人生赢家”在分享成功学时,说出来的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90%的努力都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就拿那个锦鲤女孩来说,第一名迟到了她躺赢考上公务员,但问题是,她是第二名啊!

千百人里考到第二,你觉得是靠运气?

3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两条“锦鲤”

一是有人偷偷爱着你

另一种是拼尽全力的自己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跟朋友讨论了一下,他们都说锦鲤挺灵的。

有个女读者转到朋友圈,结果马上就有人给她冲了300块话费。

还有个男孩说上午转发,下午就收到外企offer,开心到飞起。

后来第一个女读者才知道,话费是暗恋他很久的大学同学冲的。第二个男孩本身就非常优秀,只是欠缺一丢丢自信。

但有更多人已经超出了转个乐子的范畴,完完全全地把转“锦鲤”当做了人生捷径。他们大多数的口头禅是:何以解忧,一夜暴富。

当成功人士谦虚地说自己只靠运气时,懒人信以为真,每每看见身边的同龄人跳槽涨薪,找到优秀的另一半,都会在心里吐槽一句:TA不就是运气好吗,我命怎么这么差?

而懒人不知道的是:

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词。

就在上个月,支付宝搞了个“中国锦鲤”抽奖,送逛街免单,吃饭不要钱,全世界随便玩。300多万转发里,一个搞IT的妹子中奖了。

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发了条微博说:我下半生是不是不用工作了?

所有人都在留言问啥时候开始享受人生,她不止没辞职,反而照常加班到晚上十点。

对体面的追求,成为了多数人不努力的理由。

可当名副其实的“中国锦鲤”都还在加班,你们还好意思追求什么体面吗?

成功的路上从来都不会布满鲜花,过程就是屁滚尿流,我们的选项从来都只有两种,要么努力地成功,要么体面地平庸。

当然,更多的人属于第三种,既平庸,又不体面。

最可怕的不是比你有钱的人比你还努力。

最可怕是,你以为靠运气的人,都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超越你。

我相信靠自己的人,有一天都会得到锦鲤。

到那时你会明白,最不该感谢的,就是运气。

关于职场你或许还想看:

从少年天才到锒铛入狱:为什么他一手好牌却输了全场

当你选择了一座城市,你也就选择了这一生

又一个创业者离开:活过眼前的15年,不要死在财富自由之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