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这都是看图写的。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精品。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邓州花洲书院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己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二、范仲淹人生轨迹

(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

1、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在百日后随家人去吴县(今苏州市)。 父亲范墉,从吴越王钱俶归宋,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使掌书记,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于任所。

2、 (991年)范仲淹二岁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3、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时年26岁,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

4、康定元年(1040年),时年51岁,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5、庆历三年(1043年),时年54岁,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

6、庆历五年(1045年),时年56岁,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

7、皇祐四年(1052年),时年64岁,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三、范仲淹与岳阳楼的几次亲密接触

实证一

他少年丧父,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其养父曾任湖南澧州安乡县令,范也随养父到澧州,在此求学。因家境贫寒,范仲淹每晚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待第二天早上凝冻后,将其切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是为“划粥”;没有菜,范仲淹就切一些腌菜下饭,是为“断齑”。如今“划粥断齑”的典故在“澧县一中”人人知晓,已成为同学们刻苦读书的精神动力。

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澧县距离岳阳不足200公里。如果随父从山东邹平前往澧县,路径必有武汉——岳阳——澧县。往来于澧县与邹平之间在岳阳歇脚是常有的事。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年轻人,不游岳阳楼是绝对不可能的。

实证二

《和章岷推官同登承天寺竹阁 》(宋·范仲淹)

僧阁倚寒竹,幽襟聊一开。清风曾未足,明月可重来。

晚意烟垂草,秋姿露滴苔。佳宾何以伫,云瑟与霞杯。

《和范公同章推官登承天寺竹阁》 诗人:阮逸女 朝代:宋

竹石寒相倚,云窗晓共开。闲身方外去,幽意静中来。

坠响风随箨,移阴日上苔。迟留秋更夜,待月露盈杯。

这是范仲淹与友人同登承天寺的两首诗,此时的范仲淹正处在人生巅峰。承天寺在湖北黄冈,距离岳阳280公里,此时春风得意的范仲淹不可能没有顺势登上岳阳楼的道理。

范仲淹不仅游览过岳阳楼,也游览过黄鹤楼。下文是范仲淹游黄鹤楼的诗文,武昌至岳阳不足260公里。

《赠都下隐者》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

梅福隐市门,严平居卜肆。乃知神仙徒,非必烟霞地。

异哉西山人,逍遥京洛尘。门多长者车,察脉如有神。

轩皇万馀载,此术了然在。精意洞五行,飞名落四海。

结舍拟沧洲,东池接御沟。兰芳披幽径,琴樽在小舟。

清夜泛月华,宛是江湖游。他日上云去,兹为黄鹤楼。

实证三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赈灾。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眷。

这次安抚工作进行了四个月,范仲淹到达岳阳当在秋冬之际。范仲淹写下了《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

仕宦自飘零,君恩岂欲偏。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

坠絮伤春道,舂涛废夜眠。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

实证四

1034年范仲淹遭贬离开汴京和睦州(金浙江建德),途径淮北时又写下了两首有关岳阳楼的诗。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之一

圣宋非强楚, 清淮异汨罗。平生仗忠信, 尽室任风波。

舟楫颠危甚, 蛟鼋出没多。斜阳幸无事, 沽酒听渔歌。

《新定感兴五首》之四

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

诗中范仲淹将清淮和汨罗江相比较,如果没有经历都挺好汨罗江上的自然风波,那么范仲淹在遭遇政治失利时时难以如此敏感作出如此联想的。

实证五

范仲淹在滕子京被贬岳州不久,以实笔写出了《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云:

优游滕太守,郡枕洞庭边。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鸿秋浦外,长笛晩楼前。旋拨醅头酒,新炰缩项鳊。宦情须淡薄,诗意定连绵。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只应天下乐,无出日髙眠。岂信忧边处,干戈隔一川。

这是一首写给滕宗谅的诗,“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鸿秋浦外,长笛晚楼前”,与岳阳楼周边的景观相合。“宦情须淡薄,诗意定连绵。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只应天下乐,无出日髙眠”云云,语含规劝之意,又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吻合。

实证六

在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县、临湘市民间多次重修的《毛氏族谱》中,明确记载了范仲淹在岳州府临湘楚里中(在今岳阳市云溪区云溪乡、岳阳楼区梅溪乡境内)购有田产。范仲淹购田产应在他的邓州任上,而滕子京在岳州的任上。后来,范仲淹的孙女即宰相范纯仁的女儿同苏州太守、岳州人毛斌公的儿子祥公结婚,范仲淹就将这份田产作了陪嫁物。

结论

范仲淹到过洞庭湖,也见到过岳阳楼,是不争的事实,绝非闭门造车。好友滕子京应该也是知道的。只不过范公在写《岳阳楼记》时,由于当时身在邓州无暇前往岳阳罢了。如果范仲淹没到过岳阳楼,无论名声再响,关系再铁,滕子京也不会邀请其闭门造车的。这不毁了两人的名声吗?在过去讲诚信的时代,是绝对不可以想像的。也与范仲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到家之言”思想相违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