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国平: 秦源古迹朱圉山

作者:席国平 摄影: 李 春

话说朱圉山,就等于话甘谷两千七百年的历史,等于追溯甘谷两千七百年以前的历史,有人讲秦岭称为华夏民族的父亲山,那么称朱圉山为甘谷——古冀县的父亲山当之无愧。

朱圉位于甘谷县西南角,古往今来,历经人文历史的涵养和民族精神的陶冶,“朱圉”一词,俨然成为陇西以东,岐山之北一带地理人文的一个代名词。朱圉系秦岭的支脉,又紧依渭河,方圆千里,作为一座名山,有着垂立千古的绵延历史和经久不息的人文气息。

朱圉不是独处的孤峰一座,其主峰犹如躬身顶天的脊梁撑托着两翼的群山脉系,左右绵延近百余里,首尾相至数千里,其山脉北过艾家川,南至古坡头,西尽天马山,东含天门山。《尚书·禹贡》与西倾、鸟鼠、太华连比而书,曰:“禹敷水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赋予朱圉人文的光华;《汉书·地理志》曰:“《禹贡》朱圉山在县南”给予朱圉历史的备注;《水经注》曰:“朱圉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更让朱圉山充满了神秘行色彩。

是历史成就了朱圉,还是朱圉左右了历史?民国时期的红学、民俗学、历史和地理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他所著的《石遣室诗话》中提出:卓尼是“朱圉”转音的说法,为求得确凿的真凭实据,他游历于卓尼一带,但终因“此名甚文,而彼时中原文教尚未达此,其名为何人所命殊为难索之谜耳”而迷惑。卓尼从洮河沿岸的诸多古文化遗址和大量出土的新旧石器时的陶器和石器证明,黄河流域的一大支系,洮河流域自然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卓尼也曾是羌族人活动频繁的地方,且“卓尼”为羌语“大河边”或“黑水”之意,顾颉刚考证“卓尼”是“朱圉”的音变其精神可嘉,虽在卓尼县找到有地形“屹然一峰,诸山围之,色赤,宛若兽在圉中”,但实与历史事实相差胜远,并不能为卓尼得名佐证,但反而证明了朱圉山的历史比卓尼近近五千年的历史更为久远,朱圉山根据史料记载和历史推断,历史在八千年以前。

有多人因“朱圉”一词的产生渊源而否定了相互间的猜测和推断,值得提出的是,位于甘谷县的朱圉山却不因一座山而流传,却因历史而存在。甘谷县境内与朱圉唇齿相接的鸡嘴山、猪嘴山、乌龙山、灵凤山、大像山、天马山、凤台山等,与史载“西倾”、“鸟鼠”等山的命名方式和寓意内涵相同相近,话朱圉为“三皇文化”的地理标志和文化见证不失偏颇,称朱圉为先秦图腾发轫的肇始地更是有理有据。

朱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先秦时朱圉是秦非子养兵豢马的首选理想之地,正是由于朱圉山脉貌似险恶生威,岗峦交错纵横叠嶂,飞鸟难越,虫豸难掩,实却峰岭相间四通八达,水草肥美,万花锦簇。 平日里,非子在这里带领子民耕作而饲,劳作不息,为秦部族将来的发展积蓄实力,动荡时,非子将朱圉一带所驯养的马匹和积攒的物资源源不断输送到前方阵地。非子因此有功于周孝王,孝王赐他秦地(今甘谷县东南一带)作为封邑,非子便开始以朱圉作为政权发轫的城邑,因此,朱圉被认为是秦部落走向中原政治文明圈的第一块“根据地”,秦文明始于于朱圉,秦政治发于朱圉,秦文化源于朱圉,与其说朱圉是一座历史名山,不如说朱圉就是大秦帝国图腾而起的有力“靠山”。

至今,甘谷人从内心充满着对于朱圉山的崇敬和仰慕,习惯性的划分群居归属,称上为朱圉、下为渭阳。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独立存在,“仗山”可求得一份永久的安全踏实,依水而居祈望一份平稳顺畅,山之高大而显阳刚浩气,水之隽永而藏阴柔理趣,甘谷,顾名思义:温适甜美,物丰民阜,而这一切不得不让人想到,是朱圉给予了甘谷人一种自信和向往的精神赋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