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音 不忘乡愁 传承随州方言 探秘旅游景点 关注社会热点

提起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的胡家河村,大家所熟知的便是胡家祠堂和银杏树,作为一个绝大部分被绿色覆盖的村,谁也想不到这里与石头有什么关联。

当你走进胡家河村四组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仿佛走进了一个石头的世界。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石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观赏性的石头,而是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石头——山坡边、田埂上、堰塘堤、房屋基脚,在这里,石头几乎是无处不在。

沿胡家河村四组这条长约2公里山冲向山的顶端进发,沿途你会发现,不管是当地农民住房的基脚,还是层层梯田的田埂,还是镶嵌在两山之间如同翡翠明珠般堰塘的堤坝,到处都能看见就地取材的石灰石石块,它们或直立,或平躺,手拉着手肩并着肩组成一道道或长或短的石头长城,为当地百姓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

这,就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当地百姓的先祖们为了能够在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山沟沟生存下去,用石头垒起了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生命“长城”。

这些用石头垒砌的田埂和堰塘堤坝,始建于哪朝哪代,现在已经无从考究。在实地探访过程中,我所惊叹的是远古时期生活在当地的百姓是有多么顽强的精神和超乎寻常的毅力。在高达数百米的半山腰两山的夹缝之间,有的地方宽不足五米,但却要垒砌一两米高的田埂来,而这些高悬在半山腰的梯田,面积最大的仅有二十余平米,小的不足五平方米,他们在建这些梯田的时候,究竟吃了多少苦,下了多大的力,又有多大的收成,收成与投入是否成正比等,我们不得而知,而这些遇到山洪就会将庄稼冲毁的地方,虽然田埂依然存在,当年因为山洪导致颗粒无收又有多少人哭干了眼泪?

山下的田块面积稍大一点,但田埂垒砌的更长,更牢固,经过数百年乃至千年岁月侵蚀的田埂依然保持着原样,丝毫没有垮塌的痕迹。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冲底的庄稼地免遭山洪泥水的冲刷,他们还在山脚靠近田地的地方,垒砌了高三到五米,宽五六十厘米,几乎一眼望不到边的“护墙”,保护着为数不多的耕地......

这里的堰塘堤坝不管是里面还是外面,不管堰塘的面积大小,几乎全部使用石块垒砌而成,两边垒砌石块,中间填土,这样做既可以防止堤坝垮塌,又可以让堤坝坚固耐用,还不会渗漏,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他们能想的如此周密周全。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里就是用石头建造了一些梯田和堰塘,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而在我看来,这是当地远古时期的百姓辛勤和智慧的结晶。有人觉得石头就是石头,不过是古人改变了它们的用途而已,而在我看来,这些石头已经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就是靠这些石头,才让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得以繁衍生息,吃喝无忧。

可能有人会这样想,用石头垒砌田埂堤坝,已经司空见惯了,到处都能看见,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虽然能看见,却很少能够看见如此集中的地方。到这里看这些石头,你会感觉到它不仅仅只是一块块石头,而是一段蕴藏在石头里面的辛酸泪和当地独特的农耕史。它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洗刷,也见证了千百年来当地农耕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它既是一道风景,也是一段历史。

原创图文 未经允许 严禁转载

欢迎来稿

微信联系:wwdj169898

QQ联系:1093247960

喜欢“独独散咵”的人直接搜素ddsk169898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