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馆,核雕……图们这个边疆小城藏着全世界痴迷的宝藏!

图们是个边疆小城,地理位置不优,经济总量不大,交通优势不明显,面对重重困难和诸多不利因素,图们市不等不靠,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文化、旅游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绘就一幅壮美的改革画卷。

1

非遗馆里劲吹最炫民族风

10月的图们,天高云淡,稻谷飘香。近日,“县域巡礼·在改革开放中成长”采访团一行来到图们市图们江广场,所到之处,尽是一派和谐幸福的场景。在近1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广场上,市民们有的在唱歌,有的跳广场舞,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开心的笑容。

在广场旁矗立的一处建筑格外显眼,那就是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走进非遗馆里,犹如翻开朝鲜族百科全书,朝鲜族舞蹈、服饰、乐器、饮食等展品摆满展厅,琳琅满目的展品将朝鲜族文化风情全面立体展示出来,令人惊叹不已,赞不绝口。

现年53岁的图们市非遗馆馆长沈莲花自该馆成立以来,一直担任馆长,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朝鲜族,曾当过老师,担任过图书馆馆长,对朝鲜族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特别是担任非遗馆馆长以来,她全身心致力于朝鲜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盛世修志’,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就没有这座非遗馆,它可是中国唯一朝鲜族非遗馆啊!”说着她骄傲地笑了。

2

父女共跳长鼓舞

核雕“雕出”幸福来

离开非遗馆,我们走近了两个非遗传承人,感受图们市浓浓的文化气息。

现年58岁的图们市非遗文化传承人朴胜燮16岁开始,学习长鼓舞技艺,把长鼓舞演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除了自己学习,他从1994年免费传授长鼓舞,教授的学员至今已达三四千人,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已到古稀之年。他还编著了长鼓舞书籍,参与并成功挑战了图们市2012年长鼓舞吉尼斯纪录,2010年他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让长鼓舞后继有人,他把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并在北京就业的女儿苦劝回来,继承长鼓舞技艺,女儿现在在图们市少年宫工作。“我和我女儿都是免费教,就是让更多人爱上朝鲜族歌舞。”

“雕刻是我一生的挚爱。”李臣,桃核微雕省级非遗传承人,曾做过建筑工人、殡仪馆工人。虽然工作在变换,但对雕刻的热爱却始终未变,且与日俱增。后来,他干脆辞掉工作,专职从事核雕。他潜心钻研,推陈出新,从浅浮雕深入到高浮雕,圆雕和镂空雕,题材也不再仅仅拘泥于原有模式,古今并用,在传统图案外又创新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如长鼓舞、金达莱等。“我做了30多年雕刻,最难忘的是雕刻福娃!”

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盛会,他花了8个月时间,雕刻创作了全套福娃,共45枚,38个运动项目,5个形象福娃,一枚中国印,在一指头大的桃核上一面刻了五个福娃。那时,他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因为过度劳累,他患上了眼疾,每天下午4时到6时,双眼都会泪流不止,而且视力急剧下降,原本视力极佳的他现在戴了400多度近视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州各级奖项,《十八罗汉》获得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金奖。他的事迹被中国报道、吉林电视台、延边日报等媒体报道过。

3

图们江畔有个百年部落

距离图们市区20公里外的白龙村,有一处百年部落,由十三座具有鲜明朝族建筑风格特点的房屋组成,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采访团一行10多人赶到这里时,现在的房主人金京南正在清理粉刷墙体时掉落的白灰。

这座百年老宅黛瓦白墙,飞檐翘角,古香古色。该房始建于1891年,由朝鲜族商人朴如根出资建设,他和家人在此居住50多年后,举家搬迁至日本,此后该房屋一直闲置;后来被当地政府分给了5户村民居住,原房主的子孙现居住在韩国。房子的现主人金京南购买此房后,本打算拆了木料自用或售卖,但看到房子的历史风貌和文物价值,他决定保护起来,让它成为朝鲜族的活历史。

多年来,共投入800多万元保护修缮,仅个人投入就300多万元。“有人曾想花3000万买房子,我不卖,就是给我3亿也不卖,它不仅是我家的,更是图们的、中国的。”金京南说,今后,他不仅要好好保护百年老宅,还要增加服饰、美食等体验环节,让更多游客了解喜欢朝鲜族文化。“每年有几万人次到这里参观旅游,周边的房子都涨价了,村民还可以到部落里打工赚钱,百年老宅成了这里的摇钱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多年来,图们市高举图们江文化大旗,把文化旅游作为图们经济发展新引擎,用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格局,2017年到该市游玩的游客达1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4.5亿元,文化旅游成为图们市的金字招牌、发展的动力源。

(中国吉林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