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大爷查看大佛寺文物。”就这样,肖大爷开始了与石碑共度的51年。

肖大爷查看大佛寺文物

从龙泉山318国道旁边的一条机耕道上去大约走一公里,路的尽头就是大佛寺,寺里有一块长江流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南北朝碑刻——北周文王碑。寺门外是肖太发的瓦房,但是他没有住在这儿,而是长期住在寺里面一间十几平方米狭小的屋里。寺庙的木门上,肖太发用白色的油笔写了三组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码,如果有人来参观他又恰好不在,只要打电话他几分钟就可以过来开门。

下个月5日,肖太发就满75岁了,1968年8月23日,当时才24岁的大佛寺村民兵连长肖太发接到上级紧急命令“保护文物!”一张纸条一个红戳,肖太发丢下扁担就往大佛寺跑,这个任务他执行了51年。

守文物当解说

寺庙就是“家”

一台老式电视机,一个冰箱,两张并排放置的床,放了这几个“大件”,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已经没有空间了,肖大爷说不挤,他平时就坐床上看看电视,用不着住太宽敞。再说变窄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以前老伴儿和儿子都住在山下,做点小生意,寺里面就他一个人。前年,老伴儿岁数大了,把生意放下搬过来和肖大爷住,房间里才多放了一张床。单间外面是一个小厨房,煮饭吃饭都在这里。其实几十米外就是肖大爷的房子,宽敞干净,但肖大爷却很少回去,对他来说,大佛寺就是他的全部。写在门板上的电话并没有几个人打,因为肖大爷基本上不出门,最远也就是到镇上去买点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了。

走到寺庙最里面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北周文王碑就坐落在这里。肖大爷站在石碑面前就开始讲解,“这个碑高2.44米,宽1.24米,距离现在已经1400多年了。”解说词滚瓜烂熟,已经说了不知道多少次了。虽然地方有点偏,但肖大爷说平时来看的人还真不少,基本上每天都有,周末还有成群结队的人来,所以他还挺忙的。

每天早晨起床,肖大爷就要围着大佛寺走几圈,到处看看,岩石上长了杂草马上拔掉,沾了灰马上擦掉。简单收拾之后,肖大爷就打开大门迎客,没人的时候坐在房间里看看电视,有人来了就引路加解说。最近几年,肖大爷经过媒体报道出了名,专门找来的人也变多了,偶尔还要接待几个“大团”。肖大爷耳聪目明声音洪亮,说话条理清晰,上坡下坎也不费力,做起这些事得心应手。

与文物共度51年

石碑就是“家人”

虽然已经过去了51年,但肖大爷仍然清楚记得1968年8月23日发生的事情。“那天我挑起扁担往田坝走,突然就听到领导喊我开会。我把扁担一丢就赶紧跑到村上,我们营长就给我下了命令,说有人要破坏石碑,让我赶紧去把文物守到。我说口说无凭,你还是给我写个条子嘛。他马上拿笔给我写了一张,盖了个戳拿给我,喊我搞快去。”就这样,肖大爷开始了与石碑共度的51年。刚开始是全义务,一分钱不拿,白天肖太发要参加大队劳动,他就嘱咐母亲来帮他看着,晚上他便回寺里,和石碑睡在一起。1984年,龙泉驿区文管所对古寺进行了修葺,修护中看到保存较好的彩绘石佛和北周文王碑,当即对肖大爷的义务坚守称赞不已。1990年区文管所再次维修大佛寺后,肖大爷正式成为了大佛寺的守寺人,补贴从每月10块涨到20,后来实现了一次飞跃,一下涨到了200元,前些年,工资又一次腾飞,变成了2000元。

为了保护文物,肖大爷和家里人分开住了几十年,直到前年才又和老伴儿住在一起。明明房子就在寺门外面,但就这一点距离都是肖大爷不能接受的,他不愿意住自己的大房子,偏要坚持住寺里的小房间。“住寺里面,随时来个人我都晓得,住外面不一定听得到。”肖大爷理由很充分。小房间的墙透风,为了遮雨顶上还盖了彩条布,条件实在不怎么样。最后为了支持肖大爷的工作,老伴儿也搬了进来。有时儿子孙子回来了,待在家里没人,也到寺里来坐,大佛寺比瓦房更像肖大爷的家。

“我要一直把这个碑守下去,等我百年之后,就由我的儿子、孙子来守这块碑,我都跟他们说了,他们也答应了。”肖大爷虽然现在身体还很好,但想得很长远。这么多年的相处,石碑也仿佛是他的家人一样,难以割舍。当初的纸条已经找不到了,寺庙经过修葺变了模样,文物有了专业机构维护,已经不需要肖大爷做太多的事,但他永远记得当年的承诺,用一辈子守护文物。

记者 杜文婷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