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格根塔拉草原五彩斑斓、别具韵味。家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巴音嘎查的牧民乌力吉,却无心欣赏身边的美景——因为草场纠纷问题,他通过4K智能机顶盒法律服务终端,正在向当地的蒙汉双语值律师咨询。

草场纠纷最近成为了乌力吉的“心病”,如今这个“小小的盒子”解决了他的大问题:“这个机顶盒对咱牧民来说真是太方便了,在家里就能和大律师说上话了。”乌力吉坦言自己真是不想打官司:“苏木的司法所也要派人过来,如果能给咱直接调解就更好了。”

内蒙古自治区律师协会会长巴布利用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回答群众的法律问题。(富丽娟 摄)

内蒙古地域辽阔,全区面积118.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如何做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让草原深处的农牧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法律服务?

天猫双11红包领取中

“拿起遥控器,"家庭律师"送到咱家里。”

说起 “打官司告状”的事情,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萨力巴村牧民鲍军和乌力吉一样,也是没有办法:“咱们不懂法,只能自己憋屈、干着急。”

他指着自家电视机机顶盒上的一个视屏探头告诉记者:“现在好了,就凭这个小探头,我就能和区里最好的律师面对面说话,问我想问的法律问题。”

鲍军向记者展示这个神奇的“小探头”,只见上面写着“司法项目专用”字样。鲍军打开电视,电视首页界面中间模块非常醒目:内蒙古公共法律服务12348、贴心服务送法到家、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

点开模块,出现了“想看的”“想选的”“想问的”三个板块,鲍军点开“想问的”,全区所有的12348法律服务平台出现在屏幕上,值班律师带着耳机问:“你好,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

“咱农牧民过去有问题就绕着走,自己不懂法,请大律师又花不起那个钱。” 鲍军告诉记者,现在有个这个4K机顶盒:“有法律问题也不用大老远赶到到乡里、旗里,在家就全解决了,关键全是免费的!”

内蒙古全区每万人有律师3.2人,分摊到单位面积上就少得可怜,且大都集中在大城市里。如何破解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应运而生——“我们立足区情实际,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走出了一条少花钱多办事的信息化之路。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有利于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力和掌控力,始终筑牢祖国北疆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毕力夫说。

苏尼特右旗牧民在家中通过“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与律师咨询互动。 (窦俞均 摄)

据介绍,内蒙古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全区覆盖用户已达60万户,2018年底用户将达到180万户。和乌力吉、鲍军一样的农牧民群众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

“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把法律带到蒙古包。”

深秋时节的阿拉善额济纳大漠戈壁,晚霞如油画里浓重而激烈的色彩,向着天边延伸而去。大漠深处,敖云其木格老人的蒙古包里热气腾腾,老人早早准备好的自家熬制的奶茶:“天凉了,一会乌兰牧骑的队员要过来,让他们喝热茶暖暖身子。”

额济纳旗辖3个镇、5个苏木,3.2万多人口分布在11.4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晚上7点半,乌兰牧骑队员来到敖云其木格老人的毡房里。一起来的法制乌兰牧骑队员、额济纳旗法院法官红梅,拉住老人的手,详细解答了一些关于草场纠纷问题: “我早就想找人问问草场的事了,这下都问清楚了。” 敖云其木格说。

临行前,红梅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敖云其木格:“还有有什么事情不明白,您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在普法和提供法律服务中面临着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等现实困难。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普法答卷?“法治乌兰牧骑”通过法治乌兰牧骑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遵守法律。

宁城县乌兰牧骑队员演唱原创法治歌曲《守望相助》。(阿拉腾苏和 摄)

“茵茵绿草,羊群漂移。”如今,在内蒙古大地,法治乌兰牧骑正在全区上下正掀起法治文化宣传新热潮。法治乌兰牧骑队员编排了二人台、乌力格尔、好来宝等形式多样的节目,通过蒙汉两种语言为农牧民宣传法律知识。

宁城县大明镇村民翟桂贤说:“以前对于法律知识不掌握,办事很盲目,现在通过观看文艺演出,对很多法律知识有了了解,明白了法律可以保护我们的权利,也明白了要遵法守法、依法办事。”

“赛白努,人民的调解员!”

记者要采访杜林,约了几次都约不上,“你要不然直接到我办公室吧,处理完事情咱们聊。”杜林抱歉地说。

杜林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司法局攸攸板镇司法所所长。30余年来,工作在一线从事司法调解的他,被辖区群众亲切地称为“老杜”。在攸攸板镇,“有问题就找老杜”,成为大家的共识。

早上九点不到,记者来到杜林的办公室。此时已经有好几拨来办事的人,房间里人声嘈杂、烟雾缭绕。人群中杜林探出头来,对一位站门口的一位村民喊话:“你明天上午十点半过来,对方我也约了,我给你们调解。千万要控制好情绪,不要一激动就说走极端的话。”

这样的工作状态是老杜的日常。

杜林说:“做基层调解工作,每天接触到的当事人,不是愁眉不展的,就是满脸怒气的;不是吵吵闹闹的,就是痛哭流涕的,而他们的情况往往又是错综复杂,加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没有热心、耐心、细心根本理不出头绪,更不要说调解了。”

杜林在给辖区什拉门更村妇女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妇女维权法律知识讲座。(富丽娟 摄)

今年春节,杜林刚上班后,接到辖区内刀刀板村调委会打来的电话,称他们村里有两个亲兄弟打起来,要求他赶快去处理。原来这兄弟俩是因为继承老人的房屋发生矛盾,已有好几年。今年老大准备拆旧房盖新房,但老二两口子坚决不让,引发了两亲兄弟及子女们之间的厮打,双方都互不相让,手持铁锹、木棒,怒目相视,其中老大满脸是血,浑身是土。关键时刻,杜林带着调解员火速赶到,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劝解。

待双方情绪稳定后,杜林把他们叫到村委会办公室,专门为双方上了一堂法治教育课,根据《继承法》和《土地法》的有关规定,耐心说服双方当事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场可能发生重大械斗的纠纷及时得到调解。

“我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村民们啥时候有事我就啥时候到现场。基层调解很复杂,只有一碗水端平、依法公正,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杜林感慨道。

近五年来年,内蒙古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2.4万件,年均化解近14.5万件,调解成功率为96.97%;近三年,全区人民调解组织接受法院移送调解案件3074件,公安机关6460件,信访部门2394件,既节约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又有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