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在报刊亭买过杂志了?

  随着纸媒的衰落和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报刊亭的数量不断减少。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下降得最为明显。曾经,报刊亭可能是除菜市场和博物馆外,最具特色也最能承载共同记忆的公共空间。那个时候手捧一本书、一本杂志,都觉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报刊亭的建筑形态也成为如今的设计灵感来源之一,为商业空间加入了生动的活力。

  01

  亭子“起死回生” 温暖一座城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有一个跟报刊亭一样的存在——售货亭。

  它们最初经由土耳其进入欧洲,后又从巴黎传入里斯本。1896 年第一个亭子在城市中心的罗西欧广场建立,随后又有 30 多个散布在广场、公园和街道边。它们色彩鲜艳、图案细腻,带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曾是最具城市文化特色的建筑之一。不过,这些亭子从 20 世纪初开始失宠,虽然还留有原来的结构,但年久失修。

  1985 至 1992 年间在葡萄牙流通的报刊亭邮票,由葡萄牙画家 Maria de Lourdes Ribeiro 设计

  幸运的是,这些失宠的亭子,遇到了两位善良又有想法的人,经过他们的改造,这些亭子开始重迎新生。

  摄影:Richard John Seymour

  在得知这些亭子被闲置之后,当地的女商人Catarina Portas与建筑师JooRegal合作,恢复了五个市区的售货亭。

  改造后的亭子,以里斯本的独特建筑为背景,混合了东方传统建筑风格和欧洲新艺术。尽管这些亭子整体形状依然古典,用色却很大胆,像是给平淡的街道加了个几何色块,显得生动而诙谐。

  它们让人感受到城市对公共空间的尊重,同时又创造出新的社区中心,让这里的人有机会一起享受这座城市的美。

  Portas在被问及为何要做这样的改变,解释道:

  

  “我喜欢拿一些半遗忘的东西,让他们以另外一种有趣的方式来适应今天的时代,并且还能保留其原有的品质。”

  

  不仅如此,Portas还翻新了菜单,撤去毫无特色的冰激凌和苏打水,把传统茶点又加了回来。柠檬汽水、甘露酒、Calipe 以及玉米面包配本地特色浓汤,亭子虽小,却应有尽有。

  中午常有学生或附近的店主来吃午餐,放学早的孩子们则喜欢来吃下午茶。晚上附近邻里也爱呼朋唤友来喝一杯。

  英国摄影师Richard John Seymour参观了这座城市,捕捉了无数的售货亭。

  

  “他们是里斯本街头生活和城市遗产的美丽碎片。他们重新进入这座城市,就像里斯本一样庆祝和培养对公共领域的承诺。售货亭建立了新的社区中心,为里斯本人提供了一个共同享受城市的新机会。”

  

  02

  充满想象力的黄铜报亭

  在伦敦,Heatherwick Studio的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设计了一款围绕结构可旋转拉开前部的黄铜报亭。

  摄影:Cristobal Palma

  虽然这是一个比较久远的报刊亭改造案例,但是放在今天来看,依然被设计师的脑洞折服,丝毫不过时。

  新的售货亭具有独特的踩踏式外形,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杂志架布置,并且通过围绕结构旋转前部来打开售货亭,使供应商能够更有效地放置和清理他们的库存。

  报刊亭由多个Paperhouse组成,是现有盒式报纸架的创新替代品,其结构由钢制成,内部衬有木材,外部有黄铜涂层,分段开放,每个Paperhouse都可以轻松地位于街道上,插入并打开,随时可以使用。

  最上面的屋顶部分由钢化玻璃制成,因此光线在白天进入售货亭并在夜间闪耀出来。

  设计师托马斯希瑟威克说:

  

  “这对工作室来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委托。报纸亭是我们街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街道生活增添了活力,并提供随意的偶然对话机会。创造一个能够在街道上保持良好状态并同时为城市环境增添趣味的结构的挑战令人兴奋。

  

  03

  以报刊亭为设计灵感的门店

  一面可开合的屏风,把 Freitag 大阪新店变成了“报刊亭”。

  FREITAG 是旅行用品品牌,店内出售各种用回收卡车帆布、自行车内胎以及废旧汽车安全带制成的邮差包和配饰产品。在这家临街商店25周年纪念之际,设计团队受邀对店铺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尽可能让共65平方米的空间能够储存共1200个独一无二的包袋。

  空间灵感来自报刊亭,报刊亭通常能在有限空间中密集地展示大量产品,设计团队在店铺中心设置一个U形柜台。柜台由钢制橱柜和杉木台面组合而成,杉木材料为回收的间伐木材。

  在柜台上方,悬挂了一面与FREITAG品牌包袋同样材质的卡车帆布材质屏风。店铺开门后屏风便像报刊亭的遮阳棚一样打开,而当店铺关门后,屏风则呈关闭状,向店外展示屏风上印制的FREITAG品牌logo。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报刊亭,曾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书香社会的一个符号。它像点缀在城市里的文化纽扣,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

  

  

  (内容来源:网络整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