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阴平镇司法所所长王存海,工作的20年时间里,足迹遍布了该镇的各个角落,普法调解的工具一变再变。用他的话说原来是“跑断腿”,现在很多工作足不出户就能办得妥妥的。同时,村民解决矛盾的方法也越来越文明,从用自己方式解决到有事找司法调解中心,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王存海司法调解和普法的过程正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群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从剪报纸积累资料到用电脑学习

  1998年王存海从司法学校毕业后,就来到了峄城区阴平镇司法所工作,“刚工作时,虽然有理论知识,但没有实践技能,有些东西书本上没有,给人家做调解常感觉吃力,这个时候正好单位订阅了相关的法制报纸,我就把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剪下来,放到笔记本上,进行总结学习。”王存海边说边把自己十多年的剪报拿了出来。

  在堆积如山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剪下来相关的法律实例——“一四八”给七旬老人维权;首家学校法律援助站成立等。王存海还将同类的剪报进行了归类,婚姻的相关法律实例在多少页;工伤的在多少页……“这些对我的法律工作起到了巨大的帮助,比如2003年,因为三个子女对老人不管不问,导致老人无人赡养生活窘迫,找到了我们司法所,我们当时给他调解,就运用了剪报上的一些实例,通过相关的法律和亲情教育,最终调解成功,三个孩子开始轮流照顾老人。”王存海说。

  随着单位配备了电脑、平板等一些先进的办公设备,王存海也由原来的剪报积累资料变成了电脑查询。他说,“现在电脑查询相关法律和实例更方便了,最近有一个人因为工伤事情来我们这里,我上网查了一个相关的案例,很快就有了相关的赔偿法律依据和方法,我把这些案例打印下来给双方看,很快达成了调解协议,互联网让我们的工作更加便利。”

  从骑车子“走街串巷”到微信互动

  王存海刚参加工作时,骑自行车到各个村挨家挨户敲门询问老百姓有什么法律上的需要,给大家派发普法小册子,主动调解一些纠纷。“前两天刚把陪了我14年的金鹿自行车给卖了,它是我原来的脚力,那时候汽车很少,我就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坏在路上是常事,光轮胎都换了不知道多少条。”王存海说。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王存海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这是一个村民刚给我发过来的一份合同,让我帮助他看看里面有什么漏洞。这样我就不要跑到他家里或者他来找我解决问题了,大大节约了办公时间,提高了办公效率。”王存海一边回微信一边说。现在阴平镇58个村每个村都有一个微信顾问,老百姓只要有啥问题,扫一下村里的二维码,加上顾问的微信就可以和法律人士交流,不仅增强了自己的法律意识,也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解决矛盾有方法 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2001年王存海所在的司法所书面司法调解协议一年只有6、7份,但从2014年以后调解活动明显增多。“2015年的书面调解协议多达42份,口头协议有一百多份,去年也达成了36份,口头协议一百多份,可以说老百姓有纠纷通过法律调解的意识比以前强了许多。”王存海说。

  除了日常工作,王存海现在还担任7所学校的法律辅导员。不仅如此,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通过驻校法律工作室、庄户剧团、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法律的普及率。王存海做过统计,2002年全镇仅有500户中心户了解法律知识,现在镇上大约两万人左右了解一些法律知识。王存海坦言,“改革开放40年,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以前很多人都是法盲,出了问题就靠村里有威望的人来解决,现在更多的人懂法用法,有啥事主动到司法调解中心,问问这些事情该怎么办,群众越来越相信法律,我们的工作也更好做了。”(王正 文/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