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村入户要拍照,工作痕迹不能少”。近年来,随着手机、互联网科技的日新月异,基层工作也开始了“创新”,进村入户要定位和贫困户合影,留下扶贫日志;开展了工作要有照片和记录相互印证;接待了群众要拍照录像记录......照片和记录这些“工作留痕”若没有留下,工作干了也可能被归零。

所谓“留痕管理”,是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记录工作各个阶段的落实情况。笔者认为,痕迹管理的本意是“档案管理”,通过保留下来的资料,可以“回头看”曾经的工作情况,有助于事后倒查、追根溯源。

有些地方一刀切将“痕迹”纳入检查考核,凡事只求痕迹,检查工作只“看痕迹”,追查追责只“查痕迹”。为应对检查,基层干部写记录、拍照片,干工作的同时疲于应付,“留痕迹”甚至“补痕迹”“造痕迹”,组卷资料一盒比一盒重,工作记录一本比一本厚,把工作过程当成了工作任务和目标,既浪费了精力和资源,又败坏了工作作风,更看不到实际效果,着实让“痕迹管理”变味成“痕迹形式主义”, “撸起袖子不干活”的假把式值得我们警惕。

检查考核可以将“痕迹”作为一部分参考,但笔者认为,考核管理还需更加全面,要综合干部的作为以及群众的口碑和评价,根据工作的实效来综合评价。不管是基层的工作和上级的检查,都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田间地头收集一手资料,将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现为人民服好务。(肖樰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