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早年楷书书法风格特点—疏朗秀润,瘦而不薄

褚遂良早年的书法风格成因有三:(1)行笔时采用平面运动与深度(提按)相结合的方式,即颜真卿所谓的“屋漏痕”,在曲折波动之中,获得一种古藤似的坚忍不拔的审美意象,增强了笔触的深度意味;(2)充分发挥长锋笔的优势,用中锋即便入纸重按至八分,笔画的粗细与笔的直径相对应。这样,既能加强运笔时的力度,又能使点画紧结厚实;(3)在书势上,采用隶法,力取横势,尤其是是捺法,与《礼器碑》相同。从而使整个字在书势上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达到了“俊拔一角”的艺术目的。当然,这种隶法,只是总体气格上的,而不是激发的累加,这主要是为了表现书势上的宽博与横向飞动的艺术感染力。

褚遂良早年楷书书法风格特点

1、《伊阙佛龛碑》(又名褚遂良碑),由岑文本撰文记其事,褚遂良书丹,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刻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壁宾阳洞内。这里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

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时褚遂良46岁。长孙氏是位贤德的皇后,曾为初唐开明的政治起过积极的作用,朝廷文武大臣以至天下民众,莫不敬崇于她。

褚遂良早年楷书书法风格特点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静慕之心,又加上此碑置于佛窟之内,具有一个庄严的主题。所以,褚遂良将此碑写得特别的端整静穆,清虚高洁。横平竖直,刚严实在,朴质宽博,犹如仁者之言行,磊落坦荡,清澈见底,没有过多的修饰。笔势往来,时而显露出隶书所特有的波磔之笔,浑朴中似有一种婀娜之气。

再从技法和书风上看,褚遂良充分吸取了汉、隋诸碑和欧阳询“铭石之书”的特点内疏外密,字体较扁,横向取势,重心较低,这与隶书的书势相类,方刚挺劲,纵横质实,又近于欧体,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采。此碑虽有些地方尚显板滞,但已流露出了褚遂良惊人的艺术天才,尤其在情感方面的处理上,是相当杰出的。在他的笔下,书法已成了寄托和表现心境和情感的工具,达到了“心画”的境界。

褚遂良早年楷书书法风格特点

2、《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贞观十二年(638)刻。唐岑文本撰,褚遂良书。法师名静素,江夏安陆人也。少而好道,誓志不嫁,隋文帝居之京师至德宫,至唐太宗十二年卒,年九十七。 唐代正书碑刻。褚遂良书贞观十二年(638)刻,碑石佚次,仅有清代李宗瀚藏唐拓本传世。

褚遂良早年楷书书法风格特点

册共二十面,每面四行,满行九字,凡七百六十九字,有明代王世贞、王世懋,清代王澍、王文治、李宗瀚等人跋记。此碑书法质朴,与《雁塔圣敦》之空明飞动不类,运笔多隶法,与《伊阙佛龛》相近。为褚氏早年之作。

褚遂良早年楷书书法风格特点

王世贞称:“波拂转折处,无毫发遗恨,真墨池中至宝也。”王世懋跋称:“质若敦彝,雅若天球,……精神烨烨,妙得八分古意,……是褚择笔书也。”此碑也许因对象和情感的不同,虽仅次《伊阙佛龛碑》一年,而气息境界大有不同,似乎看上去是两人所书,其不仅深受欧、虞的影响,更具有六朝人的气息。

其书法温婉闲雅,平和丰润,宽舒安祥,如得道志士,谈笑间,自有一种超尘拔俗之姿。结体平中见奇,和中见智,虽似无惊人之举而足以惊人。设想,如果没有博大精深的学识,没有超越荣辱的气度和志气平和的心境,怎能写出如此境界的作品?

褚遂良早年楷书书法风格特点

从技法和风格上看,此碑几乎将前碑中板滞之弊一洗而尽。在书势上,虽仍与前碑颇为相近,但更为圆熟,不再重心偏低。在用笔上,隶书的遗意更浓,又参以虞世南圆润虚和的风韵,在平和中似有一种翩跹之势,方圆出入,美不胜收,尽得自然。此碑可谓集陈、隋碑志和欧、虞之大成,可以探知褚遂良此时已悟得魏晋之神韵,并将这种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

褚遂良早年楷书书法风格特点

褚遂良这一突破,为历代书家所推崇。李宗瀚跋道:“遒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而运以分隶遗法,风规六代之余,高古追钟、王以上,殆登善早年极用意书。”很显然,褚遂良将欧的刚严、虞的圆润融于其中,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的审美理想,真正拉开了唐代书法的先河。沈尹默虽为以代宗师,但其所临总感到有欠苍茫之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