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高考减负貌似一直是近几年不断讨论的话题,但是在实际学习中,谁也不会真正去减负,其原因如何,杭州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和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局长陆建国的发言,最能说明问题所在。

教育局长喊话

谁敢提给高中生减负?

日前,杭州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深夜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一段关于“减负”的话,刷爆朋友圈!原话是这样的:

今天来考虑减负,关键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薪酬体系。

因为价值观,我们无法认同下一代成为普通的幸福人,必须活得比我好!因为薪酬分配体系,我们无法接受下一代赚得比我少,必须向钱看,向厚赚!

功利主义背景下,我们无法来谈减负。

人们面对的人生跑道,不是一条平坦大道,却是不断出现的阶梯跑道。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出现的是楼层式的道路;

杭二中是17层、学军是16层、杭高是15层……

到了17层居然出现LOFT,还分普通班、实验班、精英班;

精英班还有小阁楼(个别学生已被清华北大预录取)。

这种被认为的楼层恰是不能逾越的人生境界!

于是乎,大家为了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人中人也难以接受,谁不抢跑谁吃亏的暂时效应、临时局面成为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的理由如此充分!我们每一个人深陷其中,谁有胆识谁有气度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城,只要不被赶出去,就已经很幸福了,因此他们不显得太焦虑;

富人们大不了不同你们一般见识,不玩了,出国留学,也没那么难过,读不了国内一流大学,咱们去世界一流大学;

只有中产阶层最苦恼最焦虑,好不容易脱离苦海,很不容易脱离贫穷,绝不能让后代往后退,只能向前进,容不得半点偏差,当年自己的拼搏,也让自己家的孩子进入沙场,拼命向前,绝不后退!

如果这段话出自哪位教育圈自媒体人士,或者家长或老师,并不奇怪。但是,由一位基层教育局长说出来,可以说是非常耿直了!

网友点评:“真是大实话,说出了现在大部分家长的心声,现实很骨感,家长和孩子都很无奈,和减负无关。”

应试教育什么时候

变成见不得人的事情呢?

要说,耿直的教育局长,上面这位还不算最耿直的。去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局长陆建国的会议发言,那才叫耿直!我们来回顾一下(因为篇幅关系,有删减):

(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

我个人认为,这些年来,应试教育存在着被污名化的现象。

在百度百科上,应试教育的概念是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来就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然后又给应试教育取一个别名叫“填鸭式教育”,举例类似制度有:科举制、八股文、文字狱,居然把应试教育等同于文字狱,真叫情何以堪 ...

这种污名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必须得到纠正。

我今天决定谈谈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教育体制内,批评应试教育,反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很多教育系统内的领导、名校长、专家学者,在公开场合,如果不批评几句应试教育,就浑身痒痒,似乎一批评应试教育,他的格局就大了,认识就上层次了。

相反,作为教育体制内人士,如果你旗帜鲜明的强调高考重要,狠抓教学质量,推行应试教育,那么,人家会觉得你的格局、你的眼界都非常低。

我有些纳闷,我们一向提倡实事求是,如果觉得是正确的事情,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为什么非要鬼鬼崇崇、偷偷摸摸?为什么非要说一套做一套?好像应试教育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呢?我的观点是,素质教育百分之百正确,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站在任何一个角度,360度无死角,都是妥妥的正确。

素质教育放在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千真万确的真理。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在中国当前的高考体制下,抓教学成绩,抓应试教育,有错吗?

只要有高考

就避不开应试教育

当下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是要高考的,你把素质教育吹的天花乱坠,还是要高考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二者同为方法论,只是适应范围不同而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是最管用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如果你的学生是福布斯排行榜上那些超级富豪的孩子,那你抓素质教育就OK了,因为他生来就含着金钥匙,他一出生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他考上考不上大学都无所谓。

可是,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大多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那么抓应试教育,有错吗?

在基础教育阶段,莘莘学子面对的是高考这个主出口,只要中国的高考体制不改变,基础教育就无法避开应试教育。

很多人对应试教育存在误解,持有偏见,包括教育体制内的一些领导,缘于他们对应试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填鸭式、满堂灌的老印象,实际上呢?应试教育早已今非昔比了。

现在应试教育在不断地进化,不断地改良,不断地进行课堂改革。

这里有个新闻。英国引进了上海一到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他们希望借此强化英国学生的数学能力。英国前教育大臣说,英国要么“开始像中国人一样努力,要么我们很快就要为中国人打工了”。

网上有关于中国式找零的文章,讲在欧美国家购物找零的体验:售价九十六块钱,你给他100美元,你再给他一块钱,他不会找,在中国,售货员肯定直接找5块钱,他不行,他把一块钱退给你,另外找四个钢镚给你。

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在很多欧美国家是想象不到的。

大多数人要跨越阶层

还得走应试教育

不论你是否承认,这个世界都是丛林法则的,这个社会是优胜劣汰的,适者生存,喝再多的心灵鸡汤,读再多的小清新文章,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

那么,在这样一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个个体,你不锻造锤炼你的硬实力,你在应该努力学习的年龄段,不全力积蓄将来参与社会竞争的资本,你的未来如何,可以想象得到。

我们必须明白,也必须让我们的孩子明白,这个社会是分层的,是有阶层的。

虽然说,只要是自食其力,每一个劳动者都很光荣,都值得尊重,但现实是,身处社会的不同阶层,生活品质一定是不一样的,别人对你的认可和尊重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要到更好的阶层,就必须有更强的实力。

作为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恰恰是用来夯实我们学生的知识底盘的,是锻造学生的硬实力的,而素质教育,更多是锤炼软实力的。

打个比方,素质教育就像太极,动作舒缓,内外兼修,确实利于锻炼身体;应试教育像散打、像泰拳,刚烈威猛,训练强度高,太苦太累,甚至会给人留下后遗症。

站在强身健体的角度看,练习太极挺好,可是,具体到赛事是有输赢的,如果仅仅为了强身健体,泰森干嘛要打得鼻青脸肿?

再来看足球,网上随便一搜,就有很多球员拼抢导致断腿的图片,这种血腥场面,与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目标是不相符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可是,具体到竞技体育,这些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试想,如果中国足球队参加世界杯比赛,球员在球场上洋洋洒洒踢着玩,反正是强身健体,拿输赢无所谓,球迷能答应吗?

那么,为什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高考这样一个竞技平台的前提下,抓应试教育就错了呢?罔顾高考这一基本事实,罔顾应试教育不断进化这一现实,大肆批评应试教育,合适吗?

只要高考存在,任你七十二变,也难以绕过应试教育。

很多人对于应试教育的印象,还停留在填鸭式满堂灌违背人性,认为只要搞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肯定就不管不顾了。

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前面已经说过,现在的应试教育,很多已经融合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例如,我们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比较注重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三大利器

写字、阅读、演讲

写字、阅读、演讲,这是和应试教育密切相关,同时又能让孩子终生受益的事情。

第一个是写字。字写的工整,从应试角度讲,对高考是有利的,起码卷面不失分,字迹太潦草,要扣卷面分,扣你一、两分,可能就是本一滑到本二的问题;而且,一手好字,参加工作后写个材料,人家对你印象也不一样。

第二个是阅读。阅读对人内涵的丰富,对人视野和境界的提升,毫无疑问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在高考写作文的时候,在阅读理解的时候,一定是不一样的。

我们推的第三个是演讲。我中专是在南京上的,很明显感觉我们农村的孩子在学校里交往的时候,表达是不行的,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

因为演讲的背后,是你知识的积累,是你的逻辑能力、你的语言组织能力。

春节前,我们到陕西师范大学直招高层次人才,面试时,我坐在后面看。

考官要求朗诵一首诗或唱一首歌时,有的同学声情并茂,包括肢体语言,考官一下就看好了;有的扭扭捏捏,脸憋得通红,手也不知放在哪里好,给人第一感觉就不适合当老师。

所以,我们现在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沟通,将来到社会上,人际交往过程中,非常有帮助。

这三样,为什么作为三大工程实施?因为,首先对高考有利,第二对孩子们终生有益。所以,我们现在从小学、初中就开始抓,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十年下来,他们肯定受益匪浅。

我的观点,抓素质教育,不要搞形式,要抓实在一点,不要玩花里胡哨的素质教育。

没有身家过亿的爸爸

你还是好好学习吧

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长子,他就任总统后雄心壮志,有很多改革的理念和想法,最后两件事情做得不错,一个是交通,一个是教育,美国在他手里有了国立大学。他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

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们才能够自由的学习数学和哲学,我的儿子们学习数学、哲学、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这样,他们的孩子们才可以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物和瓷器。

你看,第三代,就是纯粹的素质教育了。有个观点说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为什么?培养贵族是需要有资本实力的,第一代先通过努力晋升到某个阶层,第二代把疆土守住,第三代有了传承熏陶,慢慢就贵族化了。

就任教育局长后,我常常想,我们县区一级教育系统,面对的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他们,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呢?

作家龙应台,我对她不是很喜欢,但她有篇文章《我为什么要求你努力读书?》,里面有段话,很有道理,她说: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小时候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在参加一个活动时,也鼓励更多女性学好数理化。为什么?因为数理化是锻造硬实力的,是培养社会竞争力的。

说两个例子。

一80后赣榆校友,现在某二线城市生活,第一年高三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厌学,不想复读了,跑出去打工。

父母的话他不听,但听外婆的话,后来被外婆哄回来复读,然后考上个一本,毕业后在一科研院所工作两年,然后出来创业,创业十多年,现在公司的产值到一个多亿了,每年利润在一千万以上。

我跟他交流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时候,他态度很鲜明,说没有应试教育就没有他的今天。他说我是农村的孩子,当年如果不是被外婆哄回来苦读一年,现在顶多是个小包工头,一年挣个几十万。

说到素质教育,他说他的孩子想学什么,他都可以满足他,而且有条件请大学里的专业老师进行辅导。

可是,农村的孩子有这个条件吗?就是这个道理。

在赣榆,面广量大的农村孩子,有几个人的父母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即便有这个经济实力,又到哪里找这种优质教育资源?

我2011年年初到乡镇做党委书记,2月份城头高中搞高考百日冲刺大会,我去同高三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我提前印好了一篇文章,发给所有的学生。

这篇文章是2007年广西高考状元林丽渊写的,《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林丽渊初中时候的梦想是考上复旦,高三一年拼了命的学,最后考上了北大,她说,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要靠个人努力。

第二个例子。

一个朋友,亿万身家,孩子在国外上学,我问他对孩子的未来有一个什么样的期望,他说让孩子自由的发展。

让孩子自由的发展,每个父母都希望如此,可是,这是需要财力保障的。

一个典型案例,耐克家族的继承人,特拉维斯奈特钟爱定格动画,耗时5年打磨一部动画电影《魔弦传说》。

这是多么完美的人生,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令人羡慕。

可是,你知道吗,这一部魔弦传说投资5亿人民币,而特拉维斯奈特之前制作的三部动画,平均成本大约6000万美元,而且,票房基本是亏本,所以,想学他,你先得有个身价千亿的老爸,最起码,有个身价过亿的老爸,你一出生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不用为衣食住行奔波劳碌。如果你投胎技术不好,那么,不要怨天尤人,你就好好学习吧。

上面说的是资源匹配的问题,下面来谈谈机会成本问题。

我十年前读梁小民教授的《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他谈到“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时,举了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是关于科比·布莱恩特的:

科比·布莱恩特高中毕业后放弃名牌大学,选择NBA做专业球员,这一选择的同时是一种放弃,我们所有的选择都会有放弃,被放弃的就是机会成本。

他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当时他签了三年的合同一千万美金,如果读大学,按部就班,可能一辈子也赚不来一千万美金。

应试教育用分数说话

当今最公平的人才选择方式

延伸到现在的高中生,他们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我们必须帮他们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教育路径。

我的理解,基础教育是一个金字塔形状:

小学基础要宽,小学不能完全抓文化成绩,一定要让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他涉猎广泛,让他找到兴趣点;到了初中收窄一点,到了高中,这三年就完全把爱好放一边吧,全力以赴抓高考,等到了大学,他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前提是先考上大学。

我比较认同这句话,“世间哪有那么多天才,还不都是孤独地翻山越岭”。

在微博上,有一个网友这样评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现在搞那些乱七八糟素质评分,只会让普通人家的孩子越来越吃亏。如果教育也走精英化,那社会的阶层就要彻底失去流动性了。自古学生苦,不努力拼搏凭什么就有收获?应试教育,用分数说话,个人认为还是当今最公平的选择人才方式。

前两天,我拜读了李希贵校长的一本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校长是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他是抓素质教育成名的,他对教育的理解非常深刻。

但是,就是他这样一个十分注重素质教育的人,他在高密四中做校长时,校训却是:怕苦累莫入此门,图轻松另寻他处。还是要吃苦啊。

他的底线是抓素质教育不能影响升学率,他很清楚,你再怎么抓素质教育,要是高考考不好,领导是不满意的,老百姓是不买帐的。

教育的目的

更好的人生

素质教育有这样一个理念: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听上去很美,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伪概念。

因为,跑步可以有跑得最快,举重可以有举得最重,这些都可以量化,但“最好”不能对比,无法量化,人生不可逆,每一段有每一段的风景,每种活法有每种活法的味道。所以,所谓最好的人生,就是一个伪概念,忽悠小清新而已。

我们为什么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我的答案是五个字:更好的人生。最好不好界定,但是,更好,可以合理判断。

譬如,一个农民家孩子,他从我们赣榆某个高中考上医科大学,读硕读博,毕业后在北京、南京,哪怕回县里当个医生,他的生活品质,肯定比在老家种地或者外出打工要好。

当然,如果你说他打工可能有机会创业,成为亿万富翁,你这么说,我不想去反驳,用小概率事件来代替普遍性,没有意义。

我这里不是说种地或打工就不好,我父母也是农民,但是,我们不要糊弄下一代,这个社会是分层的,每个阶层的生活品质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局长,我对教育的理解,就是这句话:成就孩子更好的人生,培养更有力量的下一代。

中国现在进入到一个稳定发展期,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在减弱,意味着各种上升通道会渐次关闭,阶层一旦彻底固化,社会就会变得绝望和颓废,好在中国有高考,硬碰硬靠分数说话。

我们如果不下大力气抓教学质量,这些孩子就可能被耽误掉。趁着他们还年轻,让他们埋头苦学吧,用勤奋努力来弥补他们在教育资源上的先天不足,弥补家境条件所伴生的各种劣势。

所以,在和上面提及的两个朋友谈这个问题时,我说,我得先让他们成为你,先把他们培养成你这样的,不说成为亿万富翁,起码学有所成,有一技之长,成为白领,成为城市中产,不用啃爹,然后他再把他的下一代培养的更好,用两代或三代人,来完成一个家族命运的全面转折。

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理想主义,不要想一蹴而就,那不现实。我们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抓教育教学,努力成就孩子们更好的人生,为这个国家培养更有力量的下一代。

针对两位校长观点,您怎么看?欢迎在文末留言评论

关于两位耿直的教育局长的观点,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跟我们讨论。

 每周精选

攻略丨2019年自主招生入门百问百答

独家丨90所高校2018自主招生条件解析

从幼儿园到清北,关注这5个公众号就够了

声明: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摄图网,文章部分来源自《都市快报》陆建国局长市委党校春季主体班上发言稿,杭州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会议发言等,由自主招生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