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是春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较多。昆明大观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其长联闻名遐迩,号称“天下第一长联”,道尽昆明乃至云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但是,现今大观楼上赵藩所书长联乃至网上流传的大观楼长联,实际上与戴炯孙《昆明县志·卷十·杂志》所载不尽相同。

戴炯孙

戴炯孙(1796-1857),字袭孟,别号筠帆,又号云帆,云南昆明人。肄业五华书院,博学工诗,与池生春、李于阳、戴淳、杨国翰并称“五华五子”。嘉庆二十四年林则徐任云南乡试考官,戴中举。戴炯孙于道光九年中进士,历官吏部、户部给事中,浙江、贵州等道监察御史。戴炯孙用了五年时间撰写《昆明县志》,六十年后正式付印。

孙髯

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被后人尊为联圣。据说他生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髯”,字髯翁,终老埋骨弥勒,是云南历史文化名人。

《昆明县志·卷十·杂志》所收大观楼长联即为孙髯原联。其联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雨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衮衮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仅珠帘画栋,剩吟将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西山)。蜿蜒:指蛇山(长虫山)。缟素:指白鹤山。一枕清霜:可理解为“人去世以后,留下荒冢,卧于清霜中”。

不难发现,其中的“蘋天”“翠雨”“晴莎”“衮衮”“仅珠帘画栋”“剩吟将暮雨朝云”“荒烟”比现今流传的大观楼长联中的“苹天”“翠羽”“晴沙”“滚滚”“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苍烟”似乎更妥帖更精准。特别是将其中的“晴莎”“衮衮”写成“晴沙”“滚滚”,有硬伤之嫌。

据有关资料介绍,滇池水域面积唐宋时有510平方公里,元朝时410平方公里,明朝时350平方公里,清朝时320平方公里,如今300平方公里左右。上联写实,摹景状物,视野开阔,由水及山,粗中有细,多维度地展现滇池之美,令人神往。站在大观楼遥望滇池,水乡泽国,自然是水生动植物居多,到处蘋天苇地,那时候滇池北边还有大片草海;极目远视,翠羽(翠鸟)太小,可能看不到,看到的往往是雨天的莎草舞动、芦苇摇摆、滂沱大雨,烟雨迷蒙,那时候植被好、人口少,滇池水应该是清澈碧绿的,此谓“翠雨”。当然,解之为“翠羽”也可。人们环滇池而耕种,所以“四围香稻”。过去滇池边多为湿地,莎草茂盛,阳光下苍翠欲滴,这就是“万顷晴莎”,而不是“万顷晴沙”。因为滇池沿湖如果有沙滩,犹如海边沙滩,则是“万顷晴沙”。今天顺着160公里左右的湖岸线行进,你看到的多半会是莎草,沙滩或沙子几乎没有。烟波浩渺的滇池中小岛、小洲众多,远视如蟹似螺。

下联站位较高,咏史抒怀,跳出滇池和昆明看全滇,意义不同凡响。封建社会,中原王朝经营云南时常心力不逮,这就是南诏、大理国能够偏安一隅的重要原因。自元代设立云南行省以来,中央政府对云南加强了控制。明代的云南,土司叛服无常,耗尽国家不少资源。清代大面积改土归流,云南的治理日趋稳固,但是也存在不少隐忧。这正是孙髯撰写此联的寓意所在。康乾之际,尽管文字狱依然存在,文人雅士登楼饮酒赋诗,处江湖之远,也不忘天下废兴和民之忧乐。“衮衮英雄”,相当于衮衮诸公。衮衮:相继不绝。古人有功名者,有衮服,有补服,所谓“衣冠禽兽”。当然,孙髯晚年穷困潦倒,有段时间曾寄居昆明圆通寺咒蛟台,栖身石洞,卜筮为生。听疏钟、观渔火、看秋雁、枕清霜,似乎又是其真实生活写照。

云南政协报投稿邮箱

基层政协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公、检、法、行政司法相关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史、文学、鉴赏等副刊类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体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识别关注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