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低碳小屋”你还好吗?

□ 本报记者 许晓东 文/摄

北京南四环花乡桥南四合庄育仁里小区内,有一处“低碳小屋”,主人是74岁的退休教师胡钧。胡钧是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年轻时曾经被下放到黑龙江做煤矿工人,30年后的1995年,胡钧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北京,并成为了广安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

与1965年离京时的最大不同,是北京的空气早已没有了离开时的纯净。这便成为他回京后的一个心结。

2000年,胡钧退休后又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跨界”研究环保技术,解开回京后的心结。除了拾起三四十年前学过的物理、化学,也不知苦读了多少看不懂的书,从老师到学生的反哺,终于在6年后“学有所成”——第一项发明“节能环保门窗”终于出炉了。

认识胡钧老人是在十几年前,高高的个子,清澈的眼神,和蔼的语调,文雅的风度,都给消费日报记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十几年前记者就报道过胡钧。谈到发明,胡老师每次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最意外的是——他的发明都围绕实用、高效和廉价进行,他的趋“利”也有着“大不同”——利国利民利环保利社区,以至于有人花钱想买他的专利,他不仅不卖,还把方子公布到网上,让“利”普惠百姓,而不是赋予这些发明以商业“血统”。

再采访时,胡老师兴奋地告诉记者,为了让老百姓直观的看到这些发明的真实效果,我拿出自住的80多平方米居室,改建成了含有103项节能技术的“低碳小屋”,其中“门窗框散热器”、“多功能空调窗帘盒”、“阶梯组合太阳能利用装置”“太阳能取暖制冷门窗”、“多功能空调门窗”等22项技术获国家专利。根据测算,低碳小屋节能超过75%,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吨以上。消费日报记者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低碳小屋后,许多媒体纷纷找到记者要求采访低碳老人胡钧,这些文章后来又被摘录到专家的论文中,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小屋”建成后,一直开放并免费提供社会服务,到目前已经有上万人参观过,接待新闻媒体100多家。普通老百姓都非常敬佩,大学和机关团体认为,这是中国正能量的表现;业内专家认为,这是科技创新。

2009年9月27日中央电视台“身边的感动”播出之后,在国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胡钧应邀到北京很多机关、团体、学校、社区举办375场低碳教育,对宣传节能精神,让大家都来搞节能节水节电节材活动,共同保护地球家园,起到了展示教育作用。要节能,就要有节能环保的科学知识,“低碳小屋”还起到了节能环保科普教育作用。为此,胡钧撰写了100多篇低碳环保科普文章。如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巧用温差能、少开空调机”以及其它刊物发表的“一寸阳光一寸金、全民利用太阳能”等非常受欢迎。他到中国科技馆任“专家志愿者”,在科学大讲堂举办“低碳老人讲故事”,到首钢集团、西城区图书馆、黑龙江工业大学等举办科普讲座。创作环保歌曲“低碳环保北京人”“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断传播低碳科技创新成果。

胡钧说,“低碳小屋”的技术基本都属于建筑节能技术,大部分是参照中国古老的节能方式来完善的技术。真正属于我自己发明创造的,也就是22项。其中有获得国家发明展会金奖的“门窗框散热器”和银奖“多功能空调窗帘盒”“多功能助力汽车”。据了解,目前国内外使用比较多的是胡钧研发的国家发明专利“生物工程腻子”,还有人利用这个配方申请了德国专利。仅北京不完全统计,就有十几万住户都在使用。胡钧最希望获得的是,每个人都从一点一点做起,依靠我们的艰苦努力,科技创新,实现我们的伟大目标。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