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首站就来到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点击视频了解永庆坊这个新晋网红。

  习总书记的视察,让广州城市更新工作者和历史建筑保护的专家学者深受鼓励。“总书记来永庆坊视察,让我们倍感光荣,这是对广州城市更新工作最大的激励。”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负责人表示,永庆坊的经验将有助于加快推进广州城市更新工作,提升广州的文化价值、改善人居环境。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世福自2009年开始主持恩宁路旧城更新规划。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广州近十年探索以保护优先、恢复历史格局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形成了永庆坊经验,“总书记的视察让我们更有信心,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勇于探索更多新的经验”。

  从事广州城市规划多年的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院长江浩认为,永庆坊是广州旧城活化先行先试的标志性项目,以永庆坊为切入口,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广州在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并举的创新经验方面,给全国做好榜样和示范。

  △10月27日,适逢周末,来永庆坊的游客多了。

  修旧如旧 建新和谐

  粤剧声声入耳,老街岁月静好,漫步在永庆坊内,仿佛穿越旧时光。

  恩宁路“最美骑楼街”背后,周末的永庆坊格外热闹,沿街更新活化后的西关传统建筑被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创客坊、文艺手作店、轻餐饮、咖啡店……这里已经成为年轻人最新的打卡点。

  △周末的永庆坊,到处是打卡的游客。

  这个广州市中心最老的文化街区,保留了十多处文物古迹和很多历史建筑,非遗、广绣、牙雕、粤剧等传统文化,甚至李小龙的中国功夫,都在这个街区里有了全新的表达。新和旧的对比强烈,却又有机融合,永庆坊见证了广州历史建筑新生。

  △永庆坊藏身在恩宁路的老巷中。

  10多年前,这里曾是上下九步行街边上一个破旧的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差,危房颇多,公建配套缺失,交通拥堵,修缮保护迫在眉睫。

  △改造前和改造后的永庆坊。

  10多年来参与恩宁路改造的江伟辉和王世福都记得,亚运前后广州旧城改造开始转变观念,以恩宁路历史街区为重要代表,将改造思路由大拆大建转变为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持历史街区的肌理为主。王世福介绍,根据2011年《恩宁路旧城改造更新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更改》,恩宁路最终形成了“揭盖复涌、修旧如旧,建新和谐;交通梳理,肌理抽疏,资源活化”的修缮原则。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负责人介绍,永庆坊是按照《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中的“微改造”方式进行的试点项目,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类建筑,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改造、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进行的实施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王世福认为,广州在最近几年一直秉持这一思路,“习总书记的视察,对我们来说是很大鼓励,让我们更坚定信心,积极探索更多新的经验。”

  创新经验 渐进突围

  永庆坊是恩宁路首个启动修缮改造的项目。王世福认为,它最可贵的是在政策和经验上的创新。“第一次把市场资金引入到历史建筑活化,是经验的创新;政府将征收的公房委托给市场企业修缮、运营,是政策的创新。”

  永庆坊的修缮改造始于2015年,先行先试地探索BOT (建设-经营-转让)模式,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原则,荔湾区通过公开招商引入万科集团修缮建设及运营永庆坊。在广州过去的旧城改造中,永庆坊经验没有先例可循,从政府到设计师和建设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永庆片区位于恩宁路中段,修缮范围包括恩宁路69号至101号、至永庆大街、永庆一巷、永庆二巷、至宝大街、至宝西一巷,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修缮维护建筑面积约7800平方米,设计团队基于对大量岭南建筑、西关大屋的资料研究,在保持原有建筑外形不变的要求下,对建筑立面进行更新、保护和整饰,甚至强化岭南建筑整体风貌特色,保留岭南建筑民居的空间肌理,让旧和新充分地有机结合。亚运前后的荔枝湾涌揭盖复涌,配合街区改造,共同恢复了广州老西关的历史格局,才有了今天的永庆坊。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6年9月30日,完成修缮改造的永庆坊正式对外开放。

  2017年12月,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公示,进一步“锁定”对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江浩评价,永庆坊试水的过程一路坎坷、渐进突围,积累了大量的创新做法和案例,“这种由内而外的更新,摒弃了大拆大建,保护了城市肌理,是一种‘甦’式更新,它尊重文化、保育传统,在新旧交替和老城活化当中唤醒人们对城市的记忆。”

  江伟辉表示,总书记的视察,更加坚定了广州做历史建筑保护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广州的文化自信,以历史建筑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留住城市记忆、留住乡愁。

  文商融合 注入活力

  老西关、恩宁路承载了太多广州城市的记忆与情怀,永庆坊诞生以来,已成为回忆旧时光的老街坊、寻味老广州文化的青年人“打卡”的热门景点。

  △永庆坊处处是文化味,一名游客在李小龙涂鸦前摆造型。

  永庆坊引进了包括创客坊、非遗文化展览、艺术作坊、餐饮休闲等业态,“有了人气,整个街区都活起来了。”

  活版印刷体验馆

  李小龙祖居展览

  涂鸦墙

  特色花店

  岁月邮局

  每逢周末,永庆坊里并不宽敞的永庆一巷、二巷都人潮涌动,石板街上、青砖墙边、琉璃窗下、趟栊门前,总少不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身影,人们还喜欢在永庆坊内的咖啡店、茶座喝个下午茶。在永庆坊一家设计元素咖啡店工作的小黎感觉,永庆坊像是一个在老时光里的老巷子,改造之后有了很多新的亮点、焕发了新的生命。

  黎阿姨是“在骑楼街”的西关老居民,来到永庆坊,她顿时觉得“好舒服,好有旧时的回忆”,她告诉记者,永庆坊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色,又有传统文化的展现、新的文化元素,新旧融合别有一番风味,是留住城市记忆、留住乡愁的具象表现。

  注入了新元素的老街区,来了很多年轻人。小伍是一位自诩文青的在校大学生,因为今年的“荷赛”摄影展,她认识了展览举办地永庆坊,“在历史街区里逛展,很有时空感。”王世福认为,永庆坊适当引入与区位和品位相符的文化元素、商业元素,“场景消费”为历史街区带来人气,特别是带来了年轻人的活力,“有资金、有市场,老街区才有生命力”。

  △老街微改造,引来年轻人。

  

  绣花功夫 改善人居

  习总书记在视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江伟辉认为,“城市更新、微改造,都是希望为老城的居民带来美好的生活”。

  对于本地居民而言,永庆坊修缮带来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住在恩宁路附近的老街坊汤惠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几年,原来的臭河涌变成了清洁干净的知名景点荔枝湾景区,原本坑坑洼洼的路面全部铺上了平整的麻石,社区周边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日子自然过得惬意。家住多宝路的居民小刘虽是新广州人,但他明显感受到,这一两年永庆坊改造后环境卫生变好了,路面宽敞整洁,整个街区的居住环境都有了明显提升。

  广州市2016年在全国首创老旧小区“微改造”模式,去年成为国家住建部全国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广州市城市更新局数据显示,广州全市共有779个、建筑面积518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纳入社区微改造,三年内分步实施,改善80余万户、260万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已推进改造696个老旧小区,投入市财政资金16.4亿元。

  “改善人居环境肯定是第一位的”,王世福表示,满足居民居住需求是修缮最重要的工作,“帮助愿意在老社区、历史建筑居住的人改造房子,哪怕只是让洗手间变好,也是进步,解决他们生活的需要。”改善人居环境必须先听居民意见。在城市更新和社区微改造过程中,广州积极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充分尊重居民意愿,通过微改造艺术工作坊、社区规划师考察等途径,拓宽社会参与渠道。

  去年底,广州被列入首批国家住建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正是试点区域。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负责人指出,永庆坊的经验将有助于加快推进广州的城市更新工作,通过城市更新进一步传承广州的历史文脉,提升广州的文化价值、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居民生活、工作的幸福感,实现广州的高质量发展。

  永庆坊的经验获得肯定和鼓励,专注广州城市更新和老城保护的人士纷纷表示,永庆坊示范了一种可能、一种创新,但从更高的层面理解,它代表了广州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创新经验,是积极推进的“绣花”式微改造的标志。王世福强调,未来广州应继续勇于创新,各方形成共识,在保护优先的理念之下,加强历史建筑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让广州有更多文化传承和延续的地方,留住城市记忆、记住乡愁。

  △周末的永庆坊人流如织。

  国家对文化重视,让艺术工作者更有信心传承下去

  习总书记在广州视察期间,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粤剧界人士备受鼓舞。

  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小敏激动地表示,总书记关注粤剧的传承和保护情况,“作为一名粤剧工作者,我感到欢欣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必须更加努力把粤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曾小敏介绍,这几年广东粤剧院重视青年艺员和学生的传承。2010年开始,广东粤剧院开始组织队伍不断深入校园,多年来已经开展200多场“粤剧进校园”演出活动,把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以展演、互动体验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子传播,“在小朋友心中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此外,星海音乐学院已经把粤剧表演、伴奏作为学院的必修课,广东粤剧院与暨南大学合作,让外国留学生体验粤剧、学习粤剧,将粤剧传播到他们的国家。

  广东粤剧銮舆堂秘书长罗英伟认为,习总书记视察关注到历史街区、粤剧文化,就是重视文化传承的体现,更是一种鼓励,“我们作为老一辈的粤剧人,更要做好粤剧的文化创新。”永庆坊相邻的广东粤剧銮舆堂,是粤剧界中龙虎武师(打武行当)的行会组织,罗英伟表示,遵循习总书记对文化做大做强的指示精神,争取恢复粤剧文化活动。罗英伟介绍,荔湾区文广新局和广东粤剧銮舆堂于2015年首次成功恢复了华光师父诞巡游活动,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能让更多市民了解粤剧文化,弘扬和传承粤剧艺术,促进粤剧事业繁荣发展。

  △博物馆展览粤剧五大名伶 (央视记者 王萌萌 摄)

  在永庆坊内的“三雕一彩一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广绣传承人谭展鹏和夫人黄敏健表示,“习总书记强调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广州文化传承的鼓励。”谭展鹏作为“非遗”传人,本身就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谭展鹏的母亲陈少芳,是国家级非遗广绣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谭展鹏和妻子师承母亲学习广绣,至今已有30余年。他介绍,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和印刷影印等技术的出现,广绣逐渐摆脱了日常服饰的设计范畴,而转为高端的艺术工艺品。

  △永庆坊的广绣展示。

  另一位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高兆华,是“广州玉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创作玉雕艺术已经53年,“习主席对文化很重视。他的支持,让玉雕艺术创作者更有信心将这门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下去。”他说。

  △永庆坊里,老手艺人在展示玉雕制作。

  “总书记在永庆坊视察和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指示,让我们倍感光荣和鼓舞,这是对广州城市更新工作最大的激励。永庆坊的经验将有助于加快推进广州的城市更新工作,通过城市更新进一步传承广州的历史文脉,提升广州的文化价值、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居民生活、工作的幸福感,实现广州的高质量发展。”

  ———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负责人

  “总书记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希望让更多人达成共识,将历史建筑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新鲜活力功能有机结合,留住城市记忆。”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世福

  “通过总书记的视察,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广州正在通过渐进包容的城市更新,一点点地发生着改变,老广州没有老,正焕发着新的活力和光彩。”

  ———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院长江浩

  “作为一名粤剧工作者,我感到欢欣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必须更加努力把粤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小敏

  “习总书记强调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广州文化传承的鼓励。”

  ——— 广绣传承人谭展鹏和夫人黄敏健

  “习总书记重视文化传承是一种鼓励,我们作为老一辈的粤剧人,更要做好粤剧的文化创新。”

  ———广东粤剧銮舆堂秘书长罗英伟

  统筹:南都记者 尹来 赵勇

  采写:南都记者 赵安然 李春花 实习生 王瑜玲 通讯员 梁彦兰

  摄影:南都记者 谭庆驹 张志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