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其实不太确定金融领域负责沟通者对其言论是否做到了“充分构思”,他们的发言要么失之简单,要么冗长唠叨。即使是对复杂的金融问题,也应该有通俗易懂的沟通方式。

金融似乎从来就给人以晦涩不明之感。世界各地情况还出奇地一致,而且鲜有人为增进其透明度而付出些许努力。

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金融机构,长期以来都倾向于在内部小圈子里解决金融问题。当然,有些讨论确实不宜公之于众,对此我们可能也没法加以全盘改变。但这绝不是在关键信息方面对公众三缄其口的借口。

金融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术

与上述情况相矛盾的是,金融机构往往反倒是公关公司和综合广告公司的优先级客户。它们在宣传方面动辄花费数以亿计的美元,所图的就是有个良好形象。然而若无内在支撑,再好的形象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在危机背景之下,对此唯一的亡羊补牢之策就是秉持坦诚的态度。高盛前阵子“有幸”获得了某家主流杂志颁发的“最差危机沟通奖”提名。而其CEO 劳埃德·布莱克芬却还在考虑是否要参加奥普拉的脱口秀。不过别急着朝他扔石头,因为事实表明他还不是最差的。英国石油公司CEO 托尼·海沃德(中文名唐熙华)以其糟糕的表现战胜了众多银行家并获得了最差危机沟通奖,估计他在下一次危机到来前都将保留这一头衔。

关于透明度,有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应该向公众披露哪些正当合理的信息,以使他们恢复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呢?即使是对复杂的金融问题,也应该有通俗易懂的沟通方式。18 世纪法国哲学家布瓦洛曾说过:“观点一经充分构思,就可加以清晰阐明,并轻松脱口而出。” 这真是至理名言。

但什么才是“充分构思”呢?这恐怕还是个问题。我其实不太确定金融领域负责沟通者对其言论是否做到了“充分构思”,他们的发言要么失之简单,要么冗长唠叨。而透明度问题并不仅仅关乎语言和沟通方式,我们所亟须的是构建一种金融基础教育的方式,从而令非专业的普罗大众也理解金融学的原理。

围绕金融的沟通数量已有大幅增长,且日益丰富多样。这是否能为我们带来助益?不过那些积累有毒资产的金融机构却绝少提及这一话题。其中一些机构甚至还“忘了”公布数据。

如今,金融沟通的领域因某种称为“规则运用”的合规方法而被搞得乌烟瘴气。记者招待会、全体股东大会以及董事会的含混不清有时让人深感震惊。其表面排场难掩实质沟通的僵硬迟钝。CEO 的陈述变得毫无意义。而真正的企业家绝不应将他的演讲变成一场枯燥的合法性声明。英国石油公司的墨西哥湾漏油危机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面对国会听证,公司CEO 的发言和证词却好似在朗读一本法律书籍。虽说法学院所教授的法律原则中并不包括诚实这条,但要建立值得信任的沟通,这确是不可或缺的。要人们对金融重拾信心,就需要金融家们的言辞风格有根本性改变,更为清晰明确、简单直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更为诚实。

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做到开诚布公,实事求是的发声。若能如此,则有望翻开沟通的新一页。

清晰表达的缺位

多年来,尽管金融领域的发言以复杂晦涩而著称,但却难掩公众日益增长的对清晰信息的需求。看来,金融界和各大金融机构对于让他们“说人话”的要求怀着深深的抵触。

能够反映这种态度的一个例子就是,证券交易委员会需要明确规定,作为金融信息发布的文件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简明英语”,而不是律师和会计人员的行话。这条规定称得上一次革命,让金融家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风格。对此,他们心里想必是一万个不情愿,以下是他们的心声:什么时候起法律文件要让律师以外的人看懂?不是会计,又何必看什么会计报表呢?还有财务记录,干嘛要让金融门外汉们搞懂呢?和公众沟通?开什么国际玩笑! 投资者和消费者只要相信专家就好了!

金融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术

正是这种愚民思维导致了史上最大的金融丑闻以及金融危机。业内所谓的营销手段就是对公众进行欺诈,让他们去借入那些看似诱人,实则无法负担的房屋抵押贷款。信用卡及其他各类消费金融产品所用的也是同样伎俩。即使到了如今,那些发送给个人用户的时事简讯所用的还是一种让人费解的晦涩语言,且不提供任何解释。

“最近,银行免除了保额内存款超过先前最大限度的FDIC 担保。该担保被给予让渡以打消存款人疑虑……以一定的成本。” 这是一段从我的银行收到的信息,其实质上意在掩盖这一举措降低银行业成本的目的。但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其根本未提供让收信人明白“这段话到底什么意思”所需的基本信息。当时已是2010 年。

金融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术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那些因商业原因刻意欺骗公众的银行被处以罚款。这些罚款中有一部分被用作教育培训。然而数以亿计的美元并未投给高中、大学和高校院所,反而用于支付针对商业领袖的高价管理项目培训费用。如果这些资金能交到学校手中,本可发挥更大作用的。

我开设的专栏博客,让我深切感受到公众对于金融知识是多么如饥似渴。在公众眼中,金融是神秘的、被操纵的,也是危险的。阅读许多评论留言后,我发现普通民众基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那就是金融总想忽悠他们,大概可称为“无金融家不奸”。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问题的根源:我们对公民的金融教育很不充分,甚至完全没有。

除了基础教育的问题,受教育阶层对哪怕极其简单的金融原理的了解之匮乏也让我深感震惊。要从事某项涉及金融财务的行业,却对其基本原理知之甚少,这真的是负责任的态度吗?这种无知无识让银行随便找个毕业生就能搞定客户,后者甚至不知道自己该问什么。

这是一个严重问题:受教育者的无知不应成为其陷入模棱两可的营销圈套的借口。我遇到不少高级专业人士告诉我他们不懂金融,数量之多令人沮丧。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投资者会被明显属于误导的建议牵着鼻子走呢?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事情好得令人难以置信,那很可能不是真的。”

金融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