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我们面对孩子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时,会从“分离”和“丧失”的角度来解释,并帮他们处理这些经历带来的负面情绪。第二类问题是孩子本身亲爱的人或宠物死了,要如何处理。

谈“死亡”离不开信仰,二者有紧密的关系。不同信仰的人,向孩子解释死亡会有巨大的差异。我是一个基督徒,我相信人活在世间是为了将来永生所做的预备,也相信肉体死亡绝不是人生的句号。因此,我和丈夫在与孩子们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时,绝对会谈到我们家的信仰:耶稣道成肉身来到这世间,为我们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他又复活了,是为了胜过死亡,让我们死后也能够跟他一起复活,共度永生。

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林前15:54-55)

所以我们面对孩子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时,会从“分离”和“丧失”的角度来解释,并帮他们处理这些经历带来的负面情绪。

通常有关死亡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好奇,由旁人的亲朋好友去世而引起的问题。这类很好回答,因为不涉及孩子自己的情感,可以根据父母当时的时间和想法以及孩子的年龄段来解释。

第二类问题是孩子本身亲爱的人或宠物死了,要如何处理。下面的两个回答是针对这些比较费时的问题。

我家里经历过宠物的死亡,我和丈夫都回答过孩子们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孩子们问这些问题,很多时候不是为了满足求知欲,而是因为心里难过,问问题能得到纾解和安慰。当孩子问这类问题的时候,TA的内心情绪很复杂,不是父母一两句话就能马上解决的。父母需要花一段时间陪伴孩子经历“丧失“。

在年幼的孩子经历身边亲人去世或宠物死亡的时候,我们不必惧怕,而要直面问题。我们做父母的也可以在面对死亡的话题时进行反思:我对孩子说的安慰话,能够安慰我自己吗?我对自己、对孩子诚实吗?要是我们死后真的什么都没有了,那这一生活着,学习、工作、爱情、人情、正义、苦难等等,会有什么样的意义?要是你给孩子的答案不能满足自己,说不定这个追寻答案的过程能够带你们进入对人生、信仰、价值观更深层面的探索,甚至因此获得永生的眼光。

我没有就这个话题写新的内容,在我过去的文章中,我回答过有关死亡的问题,在此收集起来给有这方面需要的父母们参考。

请记得,不必惧怕死亡,或回避有关死亡的话题,但是也不能小看或忽视“死亡”给孩子带来的各种非常真实和需要处理的情绪。所以请尊重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时间疗伤,陪伴孩子走过这个宝贵的过程。

问题:老师你好,今早孩子起床紧紧地抱着我,大哭说:“妈妈,昨晚我做梦梦到你死了,我的心都碎了!”

前几天,在他的要求下我买了两只小鸡小鸭,可是昨天放学回家,他发现死了一只,就大哭,说心都碎了。然后,晚上做梦梦到我死了。如何向孩子讲述死亡呢,孩子说他最恐惧的就是死亡。我该如何帮助孩子?

佩蓉:

死亡是人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孩子体会到某种分离的痛苦,会不断联想下去,进而他小小世界里面最重要的关系就受到了威胁,那就是跟妈妈永远的分离。这种焦虑就在他的梦里出现了。这个时候,你需要:

1. 认可和接纳他感受到的分离痛苦,不要否定他任何焦虑、恐惧、痛苦的情绪。

2. 帮助他好好告别给他一个跟心爱的小宠物告别的机会。为什么我们要有葬礼,就是给予我们一个正式的仪式来告别对方,记忆中有一个时间点,我们跟对方一起制造回忆的时间已经结束,但是我们会纪念和珍惜过去曾经拥有的美好,不会忘记对方曾经的存在带给我们的回忆。

我在北美参加长辈的葬礼时,很多家属会给大家看幻灯片,回忆这个人还在世的时候给世界带来了多少祝福,然后家属会一一上讲台,回忆这个人对自己的祝福和给他人生带来的意义,还有他会多么想念他。当我们每个人面临生离死别,都需要处理“丧失”带来的悲伤,需要告别的机会,需要表达我们感受的机会。陪伴一个正在经历丧失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聆听这个人的回忆,多多点头、拥抱、拍拍背。你最好的回答就是“我还在这里陪着你。”

3. 帮助他分辨:宠物跟你不一样。你看,我不是还好好的吗?妈妈不会消失,即使消失,人有灵魂,你会感受到我的。要是有信仰可以解释死后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死去的人会先去那里为你预备一个地方,以后等候你去重逢。所以即使我死了,无论我在另外一边的哪个角落,我会一直惦记着你,不会忘记你,所以你也不要忘记我哦!他需要从你这里听到的就是你会与他同在,离开他是暂时的,因为即使离开,将来还会有重逢的机会。

问题:我有一个朋友,她的丈夫刚刚去世两个多月,而她的孩子才3岁多。因为太长时间没看到爸爸,也没有通过电话,所以孩子就问妈妈:“爸爸在哪里?

朋友第一次回答孩子说:“爸爸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他忘记带手机了,但他很爱你,很久很久以后我们就可以看见他的。”

过了几天,孩子又问同样的问题,她又作同样的回答,但这次孩子继续问:“很远很远是在哪里,我好长时间没看见他了。我很想念他。这次我朋友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是用另外一个话题绕开了。

她问我,以后当孩子再问怎么回答?另外,当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她应该怎样跟孩子解释?什么时候跟她说比较好?她很害怕伤害到孩子,没有爸爸陪伴成长的孩子会怎样?她的孩子很敏感,性格很固执,比较情绪化。

佩蓉:

很多父母不愿意让事实伤害孩子,但是欺骗反而会摧毁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一天面临亲朋的死亡,也需要处理死亡所带来的丧失感受。要是不引导孩子去处理这种感受,孩子会一辈子感觉内心不对劲。

我建议跟孩子说,爸爸已经去世了。他是一个很好,很爱你的爸爸。根据你对死亡和永生的理解,你可以解释去世、死亡是什么,死后去哪里。然后你可以勇敢地面对她的痛苦,跟她分享你也多么想念爸爸。

然后,给自己跟孩子一段时间,一起看看以前爸爸的照片,跟她讲爸爸以前有多么好的各种故事,让他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很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单亲妈妈的家庭发现,小时候内心对爸爸有美好印象的人,长大以后,心理远远比从小在内心怨恨爸爸的人健康,两类人的成长过程大大不同。

要是在孩子的内心,爸爸虽然不在了,但还是一个英雄,孩子不会觉得被爸爸遗弃或拒绝,会继续感受到自己被爸爸爱着。这跟认为“爸爸不愿意在我身边”的孩子对自己价值的认可和感受是不一样的。

替孩子找一个爸爸并不能回答为什么现在这个爸爸消失了。回答好这个问题以后,她是否准备好再有一个新爸爸,是以后再面对的事。

最好讲真实的,美好的,爸爸在世时的故事,让孩子能够把自己的爸爸继续当成伟大的英雄。这也能够给她带来安全感,因为爸爸在天堂看顾着她。

可以说,爸爸在另外一个世界,等到你在这个世界好好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可以在另外的世界里永远跟爸爸在一起了。

《圣经》里面有很多有关复活和永生的事实的经文,在此分享几节。

死人(原文作“你的死人)要复活。尸首(原文作“我的尸首)要兴起。睡在尘埃的啊,要醒起歌唱!因你的甘露好像菜蔬上的甘露,地也要交出死人来(赛26:19)。

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但12:2-3)。

耶稣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复活也是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我很喜欢的有关耶稣复活的话语。

“The silence of history is deafening when it comes to the testimony against the resurrection. As we will see.His opponents don’t even argue the fact the tomb was empty. They concede it.”

“当人们提起反驳他复活的见证时,历史的沉默是震耳欲聋的。我们会看见,他的敌手不会去辩论坟墓是空的。这是他们承认的一点。“

——《新铁证待判——基督教可信吗?》

“If Good Friday raised the questions, then Easter Sunday raised the Man, and the raised Man is the answer to all the raised questions”

“如果受难日(星期五)引起了各种问题,复活日(星期日)提升(raise;复活)了这个人,然后这个复活的人就是所有被引起(raise)的问题的答案。”

E. Stanley Jones

(本文转自微公号“蒋佩蓉”)

世界不缺乏事业成功的妈妈,也不缺乏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妈妈,但社会其实更需要有使命感、有真智慧的妈妈。她们将为人母视为最伟大的“职业”,可以不断自我突破和成长,可以辅助丈夫打理和带领家庭,进而一起服侍社会,影响甚至改变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