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格斗馆的创始人都曾是格斗选手,比如拳天下搏击俱乐部的创始人张铁泉就是中国UFC第一人。跟西方国家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运动员相比,中国综合格斗选手的收入就显得很微薄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青年横财发展会(ID:xrich666) ,作者: 宁康康,封面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格斗在朋友圈火了。成为职业格斗选手,可能是投入产出比欠佳的职业选择,但开个格斗馆或许大有可为。其实,格斗经济正在以你想不到的速度悄悄增长。这片蓝海的现状,你得看看。

上个月最后一天,我在朋友圈刷出了中国选手张伟丽在UFC比赛上夺冠的新闻。发布消息的朋友那是相当激动,搞得我也兴奋了起来。

UFC是什么呢?它的全称是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即“终极冠军格斗赛”,是全世界综合格斗选手的终极战场。

综合格斗简称“MMA”,在这种模式的格斗里,不管您练哪种武术都可以上来比试,除了挖眼、抓裆之类的极端动作,其他招式都能用。比赛会持续到一方认输为止。想想都觉得特别刺激。

现年28岁的中国妹子张伟丽不仅是首位在UFC比赛中拿到金腰带的国人,甚至也是第一个亚洲冠军。作为一个满脑子都是钱的人,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得拿多少奖金啊!!”如果在21世纪还能用比武赚钱,那也太帅了吧。

△ 张伟丽在比赛首回合花了42秒实现TKO(技术性击倒),夺得UFC女子草量级冠军。

于是我联系了两位格斗圈的朋友—24KiCK格斗学院的创始人刘棣和格斗赛事主持人梁小宇同学,进行了一番摸底调查。

下面就和大家来聊聊格斗能挣多少钱。

01 普通格斗选手创收艰难

首先必须说明:职业选手参加比赛的收入,跟一些把比武当表演的“武林高手”赚的钱不是一回事。

咱们就先来说说职业格斗选手的情况。

以参加UFC比赛的选手为例,他们的单场比赛收入结构是:合同约定的固定出场费+获胜奖金 (赢了比赛才有) +花红+激励奖金。

与其他运动相比,这四部分收入加起来也未必能有很多钱。

比如新科冠军张伟丽,在夺冠的这场UFC格斗之夜深圳站比赛中获得了总计18万美元的单场收入,其中包含出场费、花红和锐步奖金三部分。

△ 张伟丽在训练。她早年曾是散打运动员,后来做过幼儿园教师、健身房销售等工作,几经波折才重回搏击赛场。

再比如,UFC官方排名前15、在国内拳迷心中地位很高的“吸血魔”李景亮,在同日比赛中获得2.4万美元出场费、2.4万美元赢拳奖金、5万美元花红和5000美元锐步奖金,合计10.3万美元。

他们的收入水平跟拳击运动员不能比。就拿大满贯拳王邹市明当参照系吧,据媒体报道,邹市明曾经创下泛搏击界单场出场费最高纪录——1000万元人民币,约合140万美元,这个数大约相当于张伟丽的8倍、李景亮的14倍。

但别忘了,张伟丽和李景亮已经是顶级运动员了。大部分选手的收入甚至比他们的还少得多。

刘棣说,除了UFC之外,K-1、One FC等比赛也是水平较高的国际专业赛事。

如果一个选手水平还可以,一年可能有3−4次打这类高规格比赛的机会,但单次出场费也就相当于一线城市白领一个多月的工资。

而如果选手每年能打4场高水平比赛,并且每次都赢,出场费加花红等总共也只有40万−50万元人民币。相比于日常训练投入,这笔收入其实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UFC赛事本身的估值有40亿美元之多,年营收在2亿−4亿美元左右,构成主要为比赛门票、赛事转播和广告收入。

赛事这么赚钱,与选手的明星效应有很大关系。

比如绰号“嘴炮”的爱尔兰选手康纳·麦格雷戈,在今年3月宣布退役前曾获UFC羽量级与轻量级双料冠军。他也是世界综合格斗圈名气最大的选手,粉丝遍布全球。

嘴炮出场收入很高,UFC单场比赛仅出场费就能拿350万美元。

△麦格雷戈被认为是UFC史上最伟大的选手之一。他行事说话风格浮夸,所以才被称为“嘴炮”。

很显然,选手的名气、排名,对他们自己的比赛收入影响非常大,反过来也能强化赛事品牌。

往深了说,选手的名气和收入差异,其实体现了综合格斗在世界各地职业化程度的差异。

跟西方国家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运动员相比,中国综合格斗选手的收入就显得很微薄了。对于把格斗当事业的运动员而言,赚钱可能还在其次,而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如何满足日常训练开支”。

02 挣钱之前,需要先投入多少?

综合格斗这种运动挺贵的。首先,“吃”就特别花钱。

我和刘棣聊起运动员每个月需要吃掉多少钱,他大概估算了一下:为了防止误食瘦肉精或其他激素进而影响药检,职业运动员不能随便吃肉,出于安全考虑只能吃进口牛羊肉。

刘棣认识一些运动员朋友, 每月光吃肉就得花2万多块钱 ,肉对他们来说就是口粮。再加上平日所需的蛋白粉之类的营养品,开销相当大。

为了维持训练,没打出名气的新手格斗士往往得另找一份糊口工作,然后挤出业余时间练习。

国外格斗选手中最有名的例子当属UFC蝇量级冠军,“大力鼠”狄米崔斯·约翰逊。

在职业生涯前期,他除了训练、参赛,还要到造纸厂做搬运工,因为他认为参加UFC比赛挣钱不稳定,不如在工厂上班有保障。

这种状态竟然持续了5年之久。

△ 狄米崔斯·约翰逊,2012年夺冠后,他曾6次成功卫冕。

而据梁小宇同学说,一部分有潜力的选手会被俱乐部选中。俱乐部会为他们提供训练场地、教练和营养补给。

而比较好满足的是运动装备方面的需求。稍有名气的俱乐部或者选手都会收到运动用品品牌方的赞助。

作为交换,选手需要跟俱乐部签署一系列长期协议,并代表俱乐部外出参赛。选手通过比赛赚来的钱,也需要分给团队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不会武术,但自认为骨骼清奇的格斗小白,走职业化道路的第一步可能就是:加入一家曾经出过优秀选手的俱乐部。

一个靠谱的团队能帮你大忙。

03 格斗馆效益如何?

当一名职业格斗运动员可能赚不到大钱,甚至入不敷出。

但开办格斗馆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就目前看来,这项产业还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为什么能孕育出张继科、马龙、王皓等顶级乒乓球运动员?首先肯定是因为乒乓球运动在中国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 林子大了,才能养出帝国の绝凶虎张继科。

反过来,带有KOL色彩的体育选手能推进相关产业落地开花。比如很多年轻妈妈因为崇拜张继科,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乒乓球。偶像效应诱发的消费需求,养活了许多乒乓球培训班。

在格斗圈,选手和产业也在互相促进。很多格斗馆的创始人都曾是格斗选手,比如拳天下搏击俱乐部的创始人张铁泉就是中国UFC第一人。

△2012年,张铁泉单枪匹马前往日本参加UFC,过程很坎坷。他这段经历的视频在抖音上火了,网友纷纷表示respect。

小宇同学介绍,张铁泉回国后开办俱乐部,刚开始是赔本经营。随着面向消费者的培训课程渐渐成熟,俱乐部逐渐有了较为稳定的学费收入。

接下来,他们开始寻找有潜力的选手进行培养。在这过程中,品牌赞助商也会参与进来,给选手和团队提供物资或资金赞助。

刘棣在创办24KiCK之前也曾是业余拳手,而他当时的本职工作是互联网公司员工。正因如此,他对用户体验很了解,也重视推广品牌与格斗文化,希望普通人能理解格斗的好处和乐趣。

他说,如果别人说他的格斗馆像健身房,他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很高兴,因为有这种说法意味着格斗馆在商业上比一般拳馆更成功。

作为大众运动项目的格斗,在中国兴起也没多久。MMA大概在2008年传入中国,但直到2014年,相关从业者的生存状态才有所改善。

比照一下时间轴,2014年也正处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初兴的时间段里。

互联网精神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比如,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登山、攀岩、蹦极很酷,亚文化蓬勃兴起,渐渐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兴趣——格斗运动的第一批爱好者,大多也正是领风气之先的互联网从业者或者海归。

爱好者们觉得格斗类的对抗性运动很有趣。比如巴西柔术是“用身体下棋”,在对抗过程中,哪怕你的身体条件比不上对手,也有希望以更胜一筹的技巧和策略赢得比赛。

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日本柔术大师前田光世。他的身高只有165厘米,体重70公斤,据说终生只有一次败绩。

△ 前田光世将柔术技巧带到巴西,传给了格雷西家族。巴西柔术就是由格雷西家族的名将们创立的一门武技,如今已在综合格斗界得到普及。

借着移动互联网东风,格斗爱好者们找到了自己的同好。时间一长,越来越多的垂直社群也被催生出来。更多场馆应运而生,截至目前,仅北京一地就有超过1000家格斗类场馆。

场馆客户群主要是公司白领,这个群体的消费实力和消费欲望都很强,习武主要为了强身健体,防治办公室病。

另外,儿童格斗课程也很有潜力。刘棣觉得,一个家庭敢在北京养娃,本身就是经济实力的证明。高知高薪父母更重视增强子女身体素质,这是近年来一线城市少儿体育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又酷又高效的儿童格斗课,也正在吸引更多中产父母的注意力。

市场很广大,而目前格斗经济整体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很多机制、资质都还没正规化。

教练水平如何,不同项目的评断标准很难统一。拳馆组织、行业协会等等也都还不够正规,仍然像一盘散沙。

另一方面,格斗创业者的收入也仍有很大上升空间。据刘棣所知,这个圈子最成功的几位创业者年收入也就在百万元人民币左右,跟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差不多。

同时,自己开馆的压力比在公司上班大多了。头一年可能还会觉得愉快,“可以随时在馆里练习”,但到了第二、第三年,随着摊子越铺越大,管理、运营、资本运作等事务压力也都在加大,“我也没时间训练了,体重直线上升”,刘棣如是说。

看来,无论是拳拳到肉“打”比赛还是开馆经营,在21世纪以武赚钱都不是一件省心省力的事。

现如今,格斗经济这块诱人的蛋糕已经成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入局者分食。

能吃到这块蛋糕的人,都不简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青年横财发展会(ID:xrich666) ,作者: 宁康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