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又是出游好时节。

岁月沧桑,白墙黛瓦,城市印记遍周遭。

图说:俯瞰高桥西街 来源/上海城建档案(下同)

漫步在高桥西街的弹格路上,不少老宅纷纷映入眼帘。其中门牌为160号的五开间宅院最为“惹眼”,它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高桥首富”钟惠山的私家宅院。

图说:钟氏民宅

钟惠山,1867年出生,高桥海滨村人,自幼出身贫寒,吃苦耐劳,从师学艺做泥水匠。因手艺好,为人勤恳老实,深得东家信任,从承包小工程逐步发展到独资创立“钟惠山营造厂”。

20世纪初期,上海城市快速发展,人口不断涌入。钟惠山与其子钟延年顺势而为,承建了大量石库门。大家耳熟能详的会乐里、尊德里、慎余里等都出自其手,钟也因此赢得“石库门大王”美誉。承接工程的同时,钟惠山还积极投资房地产,获得丰厚回报,遂成“高桥首富”。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在上海滩实现人生腾飞的钟惠山于20世纪二十年代末在家乡高桥西街建造五开间住宅,这就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钟氏民宅。

钟氏民宅为一幢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四合院住宅。坐北朝南,一共花费20万银元。房屋占地约三亩,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为中国传统四合院形式,但外观上已经有明显西式风格,体现了当时上海民居从“中”向“西”过渡的趋势。

钟氏民宅为两坡屋面,砖墙立柱,抬梁式混合结构,二层楼,三进深。外立面水泥粉刷,室内均为落地长窗,天花吊顶。在南北向主轴线上建三进深正厅。正宅、内室,堂屋所有柱子用水泥钢筋竖立,在正宅前面左右对峙。入大门为第一进院,二层南房。南向沿街设统阳台,铁花栏杆、木把手。

二层四周有“走马楼”过廊,水泥花式护栏。门窗用柳安木,楼梯扶手用檀香木。正厅宽阔,水泥圆柱,方砖铺地坪,厅前置落地长窗,上半部为“口”字形方格子,中间嵌花式玻璃,两侧有厢房。每进均在中轴线上建传统式样仪门、石库门,门楼砖雕完整,门楼上原雕刻“竹苞松茂”字样,后改为“尊师重教”。

每进院落正屋前后设门楼和天井,且在正屋与厢房间增设小天井,前后天井中都有院墙分隔。地板用柚木,均用铜锁。两侧筑高围墙(封火墙),外立面白粉墙,水落管包在墙内,不外露。其用料之讲究,工艺之精致,规模之宏伟,在当时堪称高桥地区之最。

解放后,钟氏民宅曾作为高桥育民中学分部,现为轻工技校及青少年培训中心校舍。2002年1月,该建筑被公布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存基本完好。

作者:申克满

来源:上海城建档案(微信号:cjda_sh)

本文由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授权刊登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