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民宿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钢架一搭,幕墙一装,三个月完成土建,一个月完成装软,半年开业半年回本的故事,滚妹在中华大地上听了不下100个版本。

在那些故事里,效率是金钱,是成功——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不过今天,我想告诉你一个,很慢、很低效、很拖拉,却很动人的故事。

他们说,我太慢了?

三秋主人:鲍洪权

我是鲍洪权,朋友都叫我老鲍。

生于斯长于斯,听爷爷说过莫干山民国的辉煌,也亲眼见过莫干山在爸爸那一代的衰落,现在呢,亲身经历着,它因民宿风光无限。

一日不见,三秋盼兮。

藏在庙前村的三秋美宿,被群山和翠竹环抱,是我的家。

石墙上长了青苔,摆上几个花钵种上葱和蒜;山泉从后山流下经过后院,山泉水夏天清凉,最适合冰一口西瓜,冬天温和,洗菜不戴手套也不冷。

老旧的石板路边总是会冒出不知名却熟悉的草虫,竹林里泥土的气息,山里独有的雨季的味道……

山里长大的孩子,对这些都是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了。

这就是吕晓辉大师设计的房子?

没错,在航拍图里不仔细看绝对会被忽略的几栋小房子,是我请来裸心堡设计师吕晓辉设计,又花了整整两年改造出来的家。

家是自己祖孙三代的老房子,虽然花了两年打造,格局却一点都没变,柴火还是那些柴火,换了个时髦的用法。

洗衣台还是洗衣台,茶花开得越发美丽。谁能猜到,203的房间,曾是一个拖拉机的卧室。

改造之后,我的家外表看起来没太大改变。

大厅墙上的一幅幅画,记录着老房子曾经的模样,也记录下了这两年的时间。

老房子的木头一根没动,全留下来了,在房间里歪歪扭扭的立着,看着的确不上照,也没有刷油漆,只是让工人打磨清晰,擦去尘埃,露出原来的样子。

老木头朽了,锯了这一节,利用古老的榫卯结构,像搭乐高积木一样接上新的,又牢牢地撑住了房子。

简单材料要做出精细美感,考验的是施工者的工艺。

梁、柱、地板、家具,都需要手工仔细打磨,再封上进口木蜡油,留住木头最原始的肌理和触感。

地面与洗手台间台面的水泥配比也极为讲究,反复调配成型之后,工人们半跪在地上,经过手工抛光三到五遍,最终呈现光滑如大理石的效果。

所有的施工,未曾使用一滴油漆,完工即可入住。

设计施工已经够慢的了,试运营居然还要一年?

你们这对外开放吗?可以住吗?

这第一年,连门牌都没挂一个。客人们走到门口,试探地问问,然后就不走了。

没上OTA,没请媒体,不做营销,就这样试运营了一年。你到底哪来这么多客人?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口口相传?还没正式开业呢,房间居然已经开始排队了。

触感温润的扶手是竹子做的

我总觉得,既然来了山里,风景不能只用眼睛欣赏,身体发肤都应该享受更温柔的触感。老房子,不管怎么改,舒适是最基本的要求。

设计动线、干湿分离、采光隔音防潮……

就是这些看起来无比乏味麻烦的小事儿,花掉了我两年的设计改造,一年的运营核查。时光都去哪了?都在细节里。

深夜回到房间时,夜床已经开好,窗帘拉上,空调地暖已开,果盘旁留了名片:无论多晚,有事,请吩咐。

细节里有魔鬼,自然也有惊喜:衣架旁卷好的毯子可以作为披肩使用,不想被棉袄拘束又怕冷的姑娘们,拍照、凹造型这可是最佳选择。

生活的智慧在这里随岁月沉淀,山里的每个物件,每种规律都成了自然的馈赠,被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巧妙的利用。

今天店里吃的地瓜,是阿姨家自己种的,卖相不好,个头不大,却是很甜——露水山泉养大的,还是记忆里最原始的味道。

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小时候的我,理想就是离乡,直到终于如愿离开,开始城市的生活,却发现回家成了新的念想。

每次回家,大老远就可以看见爷爷站在村口的梧桐树下,白发苍苍杵着拐杖,成了回家见到的第一道风景。

顺着长满青苔的石阶往上,山茶花下,是老妈蹲在那洗衣服的背影。

人到中年,才慢慢发现,家的可爱。

蒋介石和夫人度蜜月的山上,民国老别墅优雅地在岁月里矗立,一场雨打落,留下满地红枫和银杏。

而山下,一路风景仿佛宫崎骏动画,稻田、竹林、炊烟袅袅的村屋,变换着颜色。

文人总是执拗地要贯彻自己的意志,一定会选择走一条如果不走下去,人生就不完整的道路。

新闻的存在感和未来的历史感让我看事物脱离了既定的时间。

三秋旁边还有一栋老房子,目前爸妈住

年少时想征服世界,年近不惑,完成了城里人该做的事情,现在,我只想回家修修老房子。

走在庾村路上,黄郛纪念馆,黄郛路,黄郛小学……

当你走进莫干山,你走进的,是无数个黄金岁月里的迷人故事。

而我,一直也想做一次记录,想用文字,用影像,记录下民宿成长起来的莫干山。

若干年后,他们回忆起现在,会不会觉得无数的莫干山民宿主们,给了莫干山的第二次生命?

每个房间都挂着一副大师的书法

会不会记得有家民宿叫做三秋,它的主人走遍了全国,拜访了一百多位艺术大家,记录了民宿发展下的莫干山。

三秋围炉夜话

邀请各行各业的名家、大家,不定期举办讲座、分享;

将这些一点点的收益做一个公益基金,回报给乡村;

记录莫干山的四季和人情,转眼已坚持了3年,对我来说,这只是开始。

我想做的事很多,做起来很慢,三秋,也只是一个开始。

你这看起来平平淡淡什么都没变,就花了2年,还花了1200多万,太不值了!

总有人替我觉得不值,可我觉得,用了这么几年时间,做了一件到了80岁还值得回忆的事情,已经很值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