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皇帝打了胜仗,回去把自己70多名将领斩首,众人鼓掌叫好

在刘崇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在旁观战的契丹主帅杨衮却一箭不放,率本部人马全师而退。刘崇只好夹起尾巴和溃兵们一起逃命,他终于为自己的傲慢和无脑付出了惨重代价。

巴公原一战,北汉先胜后败,痛失大好形势,成了刘崇挥之不去的噩梦。

刘崇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傍晚时分,后周援军赶到,他们与主力合兵一处,向疲惫不堪的汉军发动二次攻击。已无斗志的汉军再度大败,死伤无数,数千人投降做了俘虏。史书记载“僵尸弃甲,填满山谷”,“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

是役,北汉军惨败,十亡七八,史称高平之战。

刘崇连遭重创,如同惊弓之鸟,狼狈逃窜,他甚至学曹操玩了一出割须弃袍,换上粗布衣服,戴上斗笠,扮成老百姓,一路狂奔,几不能支,最后几经周折,总算逃回太原老巢。

反败为胜的柴荣决定乘胜追击,直捣太原。他立刻挥师北上,北汉州县听闻高平败绩,慑于周军声势,不敢稍作抵抗,纷纷献城投降,周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大片州县。

五月,后周大军兵临城下,将太原城团团围住,发起猛烈的攻坚战。

在柴荣看来,自己挟高平大捷之威,对付瓮中之鳖的刘崇绝对是手到擒来,但他却忽略了两点,正是这两点让太原攻坚战功败垂成。

首先,柴荣低估了困兽犹斗的力量。北汉守军退无可退,背水一战,反而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意志和战斗力。他们在刘崇的统领下负隅顽抗,周军攻城一月未果,反倒由于粮饷不济,出现劫掠当地百姓的现象,导致本已归顺的州府纷纷改变态度,返回北汉怀抱。

这些还是小事,第二点才是大问题,柴荣低估了契丹救援北汉的决心。

辽世宗是个仗义之人,对杨衮见死不救的行为大为恼火,太原被围时,他又派出数千骑兵前去救援。柴荣针锋相对,派出强大阵容前去阻击,这将是一次实力相当的较量。

承担此任的都是后周名将,包括符彦卿、史彦超、李筠、张永德,担任先锋的史彦超最早遭遇契丹援兵,双方交战一场,后周取得小胜。

这场胜利让史彦超有些飘飘然,他一路轻敌冒进,结果陷入契丹军队围攻,力战而死,所部伤亡众多,就连前去救援的李筠也差点丢了性命,符彦卿见势不妙,领兵撤回太原城下。

这下柴荣沉不住气了。长期围城不克已让军队疲惫,士气低落,近日又连逢大雨,形势十分不利,万一契丹援军杀到,后周很可能面临一场惨败。

万般无奈之下,柴荣决定诏令班师,这一天是九五四年六月二日。

胜利曾如此接近,却只能选择放弃,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高平之战数月后,饱受打击的刘崇忧愤成疾,撒手人寰。

北汉经此一战元气大伤,无力南侵,契丹也领教了后周的实力,不敢轻易来犯,后周边境获得了数年的安定,这一切都使得柴荣有暇南顾,发动对后蜀和南唐的攻势。

柴荣御驾亲征,取得高平大捷,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因此人气暴涨,极大巩固了自己的皇位,史料载“帝违众议破北汉,自是政事无大小皆亲决,百官受成于上而已”。

这场战役的最大受益者或许不是柴荣,而是赵匡胤。

高平之战成为赵匡胤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他凭借关键时刻智勇双全的表现获得皇帝青睐,被提拔担任殿前都虞候,并获得一次异常宝贵的机遇 — —整顿禁军。

高平之战中,樊爱能、何徽的临阵脱逃带给柴荣极大震撼,而两人在战后又厚脸皮地跑回来认罪求饶,气得他指着两人的鼻子大骂:“你们这些宿将不是不能打仗,不会打仗,如今竟不发一箭就望风而逃,这不是把朕卖给刘崇吗?!”

骂完之后,为整肃军纪,柴荣决定痛下杀手,尽管众将都在为两个宿将说情,但他仍然顶着重重压力,狠下心来将以樊爱能、何徽为首的五十多名将领和一千多名士兵全部斩首。

这招杀鸡儆猴效果十分显著,军中的骄兵悍将一下领教了军法的严厉和皇帝的可怕,而那些拼死作战的将士们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当然,仅仅是害怕并不能让柴荣满意,他的目标是削平四海,统一天下,他需要的是一支上下齐心、如同一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锐之师。整顿禁军,提高军队战斗力势在必行。

返京后的第四天,柴荣就下诏整顿禁军,淘汰老弱病残,精选强壮有力者为上军,招募天下勇悍之士以充禁军,承担这个任务的正是新任殿前都虞候的赵匡胤。

把如此重任交给一个年纪轻轻、资历平平的将领,柴荣绝对费了一番心思。

一方面,他看中了赵匡胤冷静机敏、勇敢忠诚的素质,这是其他将领不具备的。

另一方面,相较符彦卿、张永德、李重进这些将帅,赵匡胤家世普通,根基尚浅,不易在军中形成派系势力,更不会有什么政治野心,无疑是整顿禁军的最佳人选。

将骄兵惰、贪生怕死、纪律涣散、兵匪不分……种种顽疾不停吞噬着禁军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五代很多皇帝都想整治却有心无力,柴荣和赵匡胤这对君臣搭档决定动一次大手术。显德二年(955年)三月,手术由赵匡胤执刀,一共动了三刀。

第一刀是裁员,即淘汰老弱。

五代普遍采用募兵制,士兵都是职业军人,要挣钱养活家人。如果混日子也能拿工资,大家就不会拼命,很多兵油子就靠点卯报数,数十年地混在军队里头,既不努力训练,也不拼命打仗。长此以往,老兵、弱兵、不能打仗的兵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传说中的“冗兵”。

赵匡胤对付冗兵的态度是一刀切,“老弱羸者去之”。

赵匡胤不是不知变通,但他更知道裁减冗员是皇帝的意思,拒绝请托固然会得罪一些高官权贵,却能让皇帝放心,徇私办事反而会得罪皇帝。孰轻孰重,赵匡胤心里是有一杆秤的。

第二刀是招聘,即补充兵员。

军中老弱病残一扫而空,腾出大量兵额亟须补充。朝廷面向全国海选,表示禁军招人不拘一格,不论出身成分,只要身强体壮,能打能杀,不贪生怕死,都可以报名参加海选。

广告一经发布,各地应征者纷至沓来。赵匡胤对应征者进行严格的甄选考察,录用了一大批符合要求的兵员,分别充实到龙捷、虎捷等禁军主力部队,于是“诸军士伍,无不精当”,士兵素质和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第三刀是重组殿前司。

禁军是后周的中央正规军,直接隶属朝廷(皇帝),下设殿前司、侍卫亲军司(又有马军司、步军司)二司。其中,殿前司负责统领皇帝的近卫部队,其下设内殿直、外殿直、东西班、金枪班等诸班直,相当于皇帝的警卫团,他们一般很少直接参战,但也有一部分不隶属班直的部队可以像侍卫亲军马步军一样参加外出征战。

赵匡胤曾任东西班行首,现在又任殿前司都虞候,深知殿前司的重要性。他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把最优秀的将士选入殿前诸班,挑选兵员时甚至请皇帝大人亲自面试把关,确保殿前司集中大周最英勇善战的将士,成为精锐中的精锐。

整顿禁军是柴荣一系列重要改革活动的开篇,通过这次大整顿,不堪大用的禁军旧貌换新颜,成了一支能征善战、举世无双的精英部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本文的作者,欢迎关注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