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西在全国产茶省中比较,不是产茶大省,但从古到今,茶叶在国内国际上均有极高的地位,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茶叶在陕西,陕西是这些最古老茶叶的产地,陕西省不仅产茶历史悠久,陕西还有我国第一批全国推广良种紫阳种,品质超群,陕西的紫阳富硒茶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的富硒茶,富硒茶的开发,使富硒产业成为富民产业,使健康佳品驰誉神州。没有组织机构、没有行政编制、没有足够的管理人才、科技人员、没有经费支持,那是纸上谈兵,我希望我们抓茶产业要学习推广抓果业的经验,我希望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能仅重视关中,而要加大力度关注陕南的青山绿水,使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加大陕茶宣传力度,使陕西人知道陕西有茶、有无污染优质保健茶,从而爱陕茶喝陕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到实处,首先组织机构建设上,建议省农业农村厅设立茶业局,向果业局学习,充实科技管理队伍,统管全省茶产业。

引子:献礼建国70华诞《茶眼看陕西》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节目陕茶功勋人物专题访谈,陕茶专家程良斌先生因为远在外地没能参加摄制,他特别发来文稿,以表达对陕西紫阳的拳拳之情,赤子之心。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纸短情长

见字如面

稿件如下

我是安徽省绩溪县人,因为学茶,1959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由安徽省农业厅调来陕西,从事茶业工作,以茶为业、以茶为生、以茶为乐,以茶为伴,这辈子就爱上紫阳富硒茶了,老了仍祈盼紫阳富硒茶振兴。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陕西在全国产茶省中比较,不是产茶大省,但从古到今,茶叶在国内国际上均有极高的地位,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茶叶在陕西,陕西是这些最古老茶叶的产地,陕西省不仅产茶历史悠久,陕西还有我国第一批全国推广良种紫阳种,品质超群,陕西的紫阳富硒茶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的富硒茶,富硒茶的开发,使富硒产业成为富民产业,使健康佳品驰誉神州。

我爱紫阳富硒茶的理由

贡茶生产历代相传


民国《紫阳县志》有“每岁充贡”“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俱胜”的记载。更有存于陕西省档案馆的《贡茶档案》信票国家一级文物作证,清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的《贡茶事案》信票。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雨前一样是新茶,坡有阴阳性各差。齐焙白毫先入贡,香风吹出野人家”。这是清代紫阳县令江开的《紫阳竹枝词》,是紫阳历史上贡茶生产的生动写照。“齐焙白毫先入贡”这诗句点出入贡之茶,必是与汉阳陵出土的茶芽同样嫩度有白毫的茶芽。

陕南有我国最适宜生产茶叶的生态环境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陕西省地势狭长,陕北、关中、陕南差异很大,秦岭以南原来均为穷乡僻壤,但却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尤其是安康境内汉水、月河以南、巴山9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由于有秦岭、凤凰山双重庇护,阻挡北方干冷气流的入侵,西部有1905m高的星子山挡住西来的寒流,南部大巴山缺口又能充分接纳南方湿热空气长驱直入,从而形成陕西省内农作物越冬条件最好,水热条件匹配最佳的亚热带作物生长区域,其气候相当于自西部内陆向东部沿海移动了1000 km,或向南偏了600 km(3)。从古至今,生物界都有适者生存的规律,陕西省内农作物越冬条件最好,水热条件匹配最佳的亚热带作物生长区域,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的地方,1981年至1984年,陕西省完成了茶树品种资源调查,报告认为,保存在安康专区茶叶试验站的紫阳县红椿区深阳乡平安村稀有单株“紫阳一号”,不开花、不结实,不同于国内开花不结实的无性系大叶种。叶长12.8 cm,叶宽7.1 cm,叶面隆起,叶形为大卵圆叶形,是极其宝贵的品种资源。无花茶“紫阳一号” 芽大、叶大、起泡,泡也大,叶片解剖构造栅状组织只有一层且松散,这是茶区古老的活化石,也可看出大叶种古茶树幸存退化的表现。历史上紫阳老茶区有搭梯采茶的史实,至今紫阳仍有古老大茶树分布的痕迹,尤其是岚皋蔺河镇茶园村古茶树群是全国推广良种紫阳种中的原生态天然林下野生的紫阳大叶泡和紫阳槠叶种, 是十分珍贵的资源。综上所述,紫阳有古老茶树遗存,是古巴蜀茶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品种优良品质超群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作物起源中心,是多种大田作物以及茶、桑、果、菜等经济作物的起源中心。陕南茶区与四川盆地同属于一个大生态系统,茶、桑栽培历史比长江中下游茶区还早。紫阳种是我国第一批全国推广良种,陕南茶区是我国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开展较早的茶区,早在1953年至1973年20年间,安康专区茶试站曾四度进行茶树品种资源调查,陕西丰富的优良茶树品种资源,早己扬名茶界。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1964年夏初,我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饮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高桥银峰茶后,书赠《咏高桥银峰茶》诗一首。诗曰: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餖飣眼不花。

协力免叫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我们陕西人更要学习郭老“脑如冰雪心如火”的精神,来树立我们的茶文化自信。郭老咏的高桥银峰茶,你知道是什么茶树品种的鲜叶原料制成的吗?翻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树栽培学》第146页,有一段介绍陕西紫阳种的叙述,原文如下:

“该品种抗逆性强,单产水平一般,适制绿茶,品质甚佳,以生产高级绿茶紫阳毛尖闻名全国。引种到湖南长沙后,优良种性进一步发挥,成为新创制名茶‘高桥银峰’的主要原料。”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紫阳种于1955年引入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栽培,南迁后,由于温度条件更能得到满足,其萌芽早的特性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湖南当地早芽种无多大差异。生理生化反应活跃的条件得到满足,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不仅高于云南大叶种,也高于湖南高桥种。研究结果认为:紫阳种南迁作为湖南的绿茶品种,比在当地群体中选种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已成为湖南名茶“高桥银峰”的主要原料。

健康佳品驰誉神州


紫阳富硒茶因其品质优良、富硒保健而闻名, 1989年9月6日,中共紫阳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组织科技人员完成的《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课题,在北京通过鉴定,紫阳富硒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的保健茶,经食品、茶叶、营养、医学及地方病学多学科13位专家共同鉴定,认为紫阳富硒茶具有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辐射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佳品和绿色保健饮料。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图:于若木在紫阳茶厂


中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得知后立即前来考察,并题词号召"开发富硒紫阳茶为全国人民健康服务是紫阳县义不容辞的责任。"题词盛赞:“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具佳,系茶中珍品”,又亲自组织科研团队开发、推广,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华社宣传推介,又一次题词夸赞"国饮新秀天然富硒紫阳茶"。著名作家贾平凹亦题词:“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茶叶是紫阳县的主导产业,紫阳富硒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已在神州大地上飘香!从而不仅促进了安康市富硒茶富硒食品产业的发展,也为陕茶振兴带来了希望。

盼陕茶振兴望自信自强

我刚来陕西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但当时国家对陕西的茶叶事业仍是相当重视的,南方各省都派人支援。回顾60年来,我跑遍了陕西茶区的山山水水,山好水好茶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发现我们的领导部门或某些领导干部却眼睛成天盯着的是八百里秦川和大片黄土高原,秦巴山区根本摆不上位置,缺乏自信,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八百里秦川的关中,陕南秦巴山区从客观上看是重视不够的,茶产业也没有摆到重要位置上来。上世纪60年代,我曾在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工作,当时处里有果树、蔬菜、蚕桑及茶蔴菸等几个摊子,以后经济作物处撤消了,果业单独成立了果业局,结果陕西的苹果全国出名了。茶业归到蚕桑园艺站管了,我们几个老茶人多次建议蚕桑园艺站把桑改成茶,改为蚕茶园艺站,但至今没有改,茶字至今加不上,茶叶专业的干部我在农业厅时有三人,现在一个也没有了。我曾多次建议成立一个茶业局,主抓陕西茶产业,但从省上抓农业看,主抓仍然是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农业,陕南仍排不上位置。我曾工作23年的安康专区茶叶试验站,虽然在偏远的大巴山深处,却是西北农林部建起来的,当时委托省农业厅代管,但后来也被层层下放,直至消亡了。而其他省后建的茶叶科研机构都升级归省农科院管了。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紫阳种是全国良种,不仅在当地优质高产,还被中国茶学会推荐为改善南方茶叶品质的优良品种,我们不少领导却缺乏自信,迷信外地,盲目从南方引进低劣品种,以至造成抗逆性差、未老先衰、早花早果、产量低、质量差、茶农恨的局面,事实教育我们为什么本地的良种不推广,而偏要引进外地劣种呢?这是典型的不自信!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1989年来陕考察,住在西安人民大廈,发现供应的是广州花茶,当即就建议要求把当地的好茶推荐到宾馆来,客观上西安是一个茶叶大市场,但却全被外地茶占领了,而本省茶区的产茶县市却到外地外省市宣传推介,为什么不从消费者、生产者双方作些工作,建立本省茶叶市场呢?计划经济时代,省供销社原来有西安、安康、紫阳三个茶厂,收购茶叶加工后统一销售,如今厂撤了,主要精力用在收购外地茶叶加工茯砖茶了。陕南是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优美,无任何污染,是关闭了所有汚染工业、花了代价的成果,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到受益区宣传,消费陕南汉水流域的无污染保健茶,既可有益人民健康,又可促进水源区人民脱贫致富,一举两得,但这方面的工作看来也因缺乏自信,工作不到位。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2014年8月,我省作出了《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为正在蓬勃兴起的陕茶产业注入强大动力;最近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实施“3+X”工程加快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意见》也提到了“茶叶主攻秦巴片区,建设280万亩汉中有机绿茶、安康富硒绿茶、商洛白茶生产基地”。目标明确了,具体措施是什么?没有组织机构、没有行政编制、没有足够的管理人才、科技人员、没有经费支持,那是纸上谈兵,我希望我们抓茶产业要学习推广抓果业的经验,我希望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能仅重视关中,而要加大力度关注陕南的青山绿水,使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加大陕茶宣传力度,使陕西人知道陕西有茶、有无污染优质保健茶,从而爱陕茶喝陕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到实处,首先组织机构建设上,建议省农业农村厅设立茶业局,向果业局学习,充实科技管理队伍,统管全省茶产业;其次充实壮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给他们增加科技投入、增加编制、扩大科技队伍,委托鼓励他们承担全省茶叶科研、科技创新推广、人才培训等工作,使全省茶叶科技赶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再次建议省供销社、省茶叶协会等有关部门要把精力放在本省茶产业发展上,要下大力气组建茶叶集团公司,加强市场调研,按市场需求指导产区组织生产,开拓省内外市场,从根本上改变散马无龙头、无头苍蝇到处乱碰的现象 。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位老人给紫阳富硒茶写了一封信!


以上仅是老茶人的一孔之见,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来源:茶贵人微信公众账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