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韩寒就是倾听中国沉默的话语

话说若干年前,韩寒还是一个喜欢用头发遮住眼睛的毛头小子,曾做客CCTV《对话》节目,作为一种“现象”,以青涩害羞腼腆的姿态,坐在一大堆成年人中间被指手画脚。当时有很多嘉宾和观众,其中包括一些写了很多大书但谁都看不懂的大学者,也许出于对小屌丝一夜成名的羡慕嫉妒恨,也许是出于对韩寒自身前途及其社会影响的担忧,或者纯属看韩寒不顺眼,纷纷放出犀利言辞对韩寒进行围追堵截,大意是说小韩寒成名纯属机缘巧合,就是昙花一现,迅速就会凋谢。

老实说,确实不能怪大家当时势利眼,那时候没人能预见到韩寒今天的发展。当时的韩同学就一个城郊小市民家庭的小屁穷屌丝,生活在中国这个“拼爹”的社会,好不容易混上重点高中竟然还要退学,放弃大多数人眼里平民子弟唯一土鸡变凤凰的高考金光大道;而且这小伙还明显愤世嫉俗、善恶分明,貌似一句假大空的瞎话也不会说或不屑说,要想在咱天朝这块老奸巨猾者用潜规则把持的地盘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很明显是不大可能的。既然不能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即使凭借机遇爆点小名赚点小钱也蹦跶不了多远,根本无足道也。这可能是当时大多数人从常理推度对韩寒的真实看法。

韩寒的非常成功路

但韩寒并不是一般的小屁穷屌丝。十多年来,这个曾经被广泛争议的退学生,竟然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傻气”,用自己的文字开创出一片新天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韩寒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在让人刮目相看。诚如老外柏鲁克所言:韩寒是“一个专业的运动员,又是一个天才早熟的畅销书作家,完全靠自己的头脑,一年有几百万的收入,这样的人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过,在全世界其实也不算多。”今天的韩寒,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当代鲁迅”,每一部作品都洛阳纸贵,每一段言论都万众瞩目,博客是全球访问量最高的,微博上发一个“喂”字,也能引来成千上万的点击量。学者张鸣说:教授不及小韩寒,做了学者也枉然。其实不光教授学者枉然,很多狠角色都跟着枉然。

这个曾经的小穷屌丝,近些年来被公认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青年“意见领袖”,或欣然笑纳或被“强奸”,收获了众多的荣誉光环。其中最牛逼的要数在2010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排行榜”、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思想家100强排行榜”。在这两份榜单中,韩寒的名字跟当今世界一些顶级的黑白两道大佬:巴菲特、盖茨、奥巴马、鲁比尼、默克尔、周小川等人的名字排在一起,而且还不是特别靠后,可谓出尽了风头。

韩寒的成功经验和普遍意义

韩寒的成功,带给我们很多疑问,也引发我们很多思索。

最起码的,大家都想知道,韩寒凭啥这么厉害?为什么是韩寒这么厉害?他的成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中有可供复制的经验分享吗?

理解韩寒,不能忽视韩寒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韩寒成长的年代是计划经济的传统社会体制逐渐崩毁、新的社会秩序方兴未艾的时期,整个中国进入高速发展、高速搂钱期,是一个人们因为信仰迷失、缺乏道德标准、急功近利而任意妄为的时代。

韩寒的家庭生活变迁、学校生活、个人性格发展、走上文学道路、成为畅销书作家、成为赛车手……都是寓于这整个的社会巨变中间的。他个人也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传统道德和当下现实并存、信仰与功利角逐的时代氛围所影响。他在创作中所描写的恋爱故事、世相人生,所表现出来的对金钱、权力社会的批判,所运用的表现主义技巧、反讽艺术和幽默,都显示出强烈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冯雪峰评论鲁迅时曾说:鲁迅“的矛盾总是反映着时代或社会本身的矛盾,……他和一切伟大的思想家或者诗人一样,如果他的充满着胜利信心的战斗的热情与一往无前的精神,系是反映着人民和时代的进步力量的崛起或发扬,则他内心上的某种时候的空虚,灰暗和痛苦,也不能不是时代或社会空虚与灰暗的反映”。

韩寒亦复如是。韩寒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他大胆而聪明地说出了我们很多中国人想说而不敢或不能说出的话。韩寒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通中国人、尤其是当代青年大众生活和精神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在最近三十多年间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社会转型阵痛之中,当代青年在面对物质社会时的惊骇、怀疑、挣扎、反抗与追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当代大众中国青年、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都或多或少的是韩寒。我们无权审判韩寒,因为他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也应当为韩寒感到骄傲,因为韩寒所展现出来的最美好的一面,恰恰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追求真善美的人们所取得的最好成绩的集中体现。

而且,中国有韩寒这样的新一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

韩寒没准也能混个诺贝尔奖

很多作家,像鲁迅、高行健和冯骥才,吭哧瘪肚地写,在韩寒现在这个年龄还啥也不是。鲁迅发表《狂人日记》那年都38岁了,以前就是一个没啥油水可贪污的小公务员。韩寒最可贵的优点是在阔了以后,仍能保持对底层的同情悲悯和强烈的进取心,仍能不计利害得失地坚持跟权力保持异议。就这两点而言,韩寒甚至比莫言更符合斯德哥尔摩官方对于诺贝尔文学的奖掖条件。小韩将来万一一不小心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是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韩寒的第一部成熟作品《三重门》问世到今天,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十多年间,对韩寒的评论浩如烟海,但那种建立在对作品细读基础上,对韩寒的创作进行全面解说的书,却至今仍未出现。这事儿说怪也不怪,除了多跟主流文学批评界一直对韩寒的创作评价不高有关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寒小伙儿忒不给面,早些年曾经对一些老教授冷嘲热讽得太狠了些,把文学研究那拨人得罪了。没得罪的吧怕挨骂,也忍着不敢轻易沾韩寒的边儿。

别林斯基曾说:“一个没有伟人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民族有了伟人却不知爱护,则更是可悲的。”伟人不仅仅是自个儿打拼出来的,也是大众推举拥戴起来的。对韩寒也应该作如是观。退一万步讲,即使人家韩寒的写作、思想确实有问题,黄口小儿、无足挂齿,文学研究界也应该本着“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的精神,摆事实、讲道理,给人家正名或者将其丑恶嘴脸昭告天下,不能老是沉默是金、雄辩是银。

正是因为考虑到以上这种情况,在此勉为其难地为大家奉献一部对韩寒的创作进行相对全面深入考察的作品,以抛砖引玉。

研究韩寒的方法

这本小书在分析韩寒人生和心灵成长之路的同时,对韩寒的个性和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其中具体涉及到对其诗人性格、批判精神、勇气和责任感、个性主义、话语策略、财富观、道德修养、平民立场,以及韩寒所处的时代语境、文化背景等内容的分析。

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韩寒,你都首先要了解韩寒,才能对他做出公允的评价。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帮助大家走近韩寒、了解韩寒,并在此基础上理解韩寒现象和韩寒现象所折射出的时代风云。

这本小书在分析韩寒人生经历、个性和思想的过程中,借鉴了一些心理学上的说法。所以这么做,实在是因为人的个性和思想,在很多时候是纠结在一起的,根本没法孤立讨论的缘故。如果中间有个别观点对韩寒及其家人有所冒犯的话,在此谨向韩寒及其家人,以及韩寒的支持者们致以最诚挚的歉意。我们都相信也希望韩寒明天会更好。不过我们也认为韩寒他不只代表他个人,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精神,他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大家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误解,赞美和批判,所以我们笔下的韩寒,与韩寒有关,也与韩寒无关,只是我们理解中的、我们接受中、我们解读中的、甚至是我们主观臆断中的韩寒和韩寒精神,尽管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做到真诚客观地去理解、评说和解读他。

这本小书在具体写作中通过解读韩寒的人生经历、言论和创作论证其个性、思想结构,同时又运用其个性、思想解释其经历、言论和创作的发生机理。这种研究方法当然并非笔者首创,是借鉴了前辈学者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中对鲁迅的研究方法。关于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不能将韩寒本人和他小说中的人物划等号,不能将韩寒的人生经历和小说中的情节划等号。

这本小书中对于韩寒的某些说法,在一些朋友看来可能是十分荒唐的。任何由个人创造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这本书也不例外。其中的瑕瑜肯定是要大家见仁见智地给予批判接受的。

好在笔者并无野心为韩寒“盖棺定论”,这本小书只能说是一种抛砖引玉。韩寒还年轻,韩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寒过去一直在变化,将来可能会变得更多。笔者衷心地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在那些更有学理性更有文采的研究者中间,能有人站出来更深入客观地研究韩寒,为韩寒立传。

韩寒有很多优点,但也并不是就没有缺点。韩寒的矛盾性反映了当代青年文化崛起、大众国民精神觉醒的复杂性。为韩寒立传,就是为我们时代的中国人立传。

2012年11月26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