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殊不知,让贫困户在短时间内脱贫太太太难,一方面要加强扶贫教育,另一方面要引进外来优秀企业和技术,同时还要补贴他们当下的生活,如果遇到部分人不积极配合的话,还会拖住扶贫干部开展扶贫工作的后腿,让扶贫进度更慢。扶贫干部帮某个贫困户介绍安排工作,谁想,这个贫困户因嫌太晒而拒绝上班就业,转而又怪扶贫干部没有帮他脱贫。

最近打开朋友圈发现大家都会把“我太难了”挂在嘴边!

其实,挂在嘴边的难,并不是真难;

藏在心里的难,才是真难。

2019年4月份有媒体报道,某县扶贫系统120多人,一年内有17个扶贫干部辞职;另一个县的扶贫信息员有1/3辞职。

据人民网-扶贫频道报道,“广大扶贫干部,特别是基层扶贫干部为脱贫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不仅是作风好、工作实,有的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到今年6月底,全国牺牲在扶贫岗位上的一共有770多人。”

当扶贫干部夹在政策和贫苦户中间时

就是左右为「南」

当扶贫干部选择长期驻村后

生活幸福指数一降再降

真是「南」以言表

“扶贫干部太难了“

说到底都是泪

今天送上一本《扶贫干部太太太太太难》案例,请大家接好,知道扶贫干部工作的不容易,珍惜扶贫干部的每一次付出!

解读:

扶贫干部命里注定,要紧跟贫苦户的难处解决问题,这件事是无法逃脱的。

应用:

上面发布的每一项关于扶贫的制度,扶贫干部都得无条件去执行,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因他们是群众的勤务兵,人民的公仆。

解读:

扶贫工作说起来难,做起来更难。

场景:

上面政策要求全村脱贫。

下面老百姓不为所动。

为扶贫24小时在线跑,

一不小心还被村民举报。

解读:

扶贫干部偏向这家不对,偏向那家也不对。

场景:

在村里,作为扶贫干部的他看见一户人家生活困难,忍不住自掏腰包补贴几百;谁知其他贫困户听到了风声,红着眼说我家也缺钱,没得逞后,背地里说扶贫干部很抠门,还故意找这家人的碴。

解读:

村里的贫困户,“症状”均不一样,扶贫干部需对症下药,方能帮其脱贫。

场景:

张家双腿行动不便,但双手灵巧,可以安排做手工的营生;李家眼睛不好使,但手脚利索,可以安排他以养猪谋生;王家的孩子快要大学毕业了,可以安排报名公益性岗位先就业再择业;赵家老人已经70多岁,儿女双双在外打工,需要了解外出儿女打工情况,在老家帮忙安顿工作,方便日后照顾老人。家家户户情况都不一样,需要“对症下药”。

解读:

扶贫干部明知道扶贫是一件长远的事情,一旦入行,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甚至一辈子,依旧坚定不移地加入扶贫工作。

场景:

帮一户人家稍微困难,比较简单,给钱就可以;

但扶贫,不是简单给钱、建档立卡、安置低保名额就完事了。

有人说,扶贫先扶智;

让一户人家脱贫,需要授之以渔。

试想,传授一门技能,让其灵活应用后实现赚钱养家,这事不简单!

解读:

指在扶贫道路上,扶贫干部们互相打气,鼓励彼此要克服困难。

场景:

驻村帮扶的时候,年轻的扶贫干部难免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其他扶贫干部就会为他助威打气,克服困难,一起做好脱贫攻坚。

解读:

比喻只有政策制度和贫苦户,如果没有扶贫干部,扶贫工作将很难展开。

场景:

如果没有扶贫干部参与扶贫工作,

贫苦户呢,没钱花;

党在政策制度上,打心里愿意帮助贫困户,但需要一种合理可行的途径交到贫困户手上;

假使没有扶贫干部把关,政府不断发钱,贫苦户趁机躺着要钱,对“伸手拿钱”越来越依赖,结果就会越帮越穷。

解读:

扶贫干部≈全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真的不多了,留人更难。

场景:

扶贫干部必须是通才,既要会photoshop、word、excel、PPT.....

还要会传播、销售、心理学、演讲、新闻学、设计学、谈判学、以及民间通俗用语.....

解读:

千金难买贫苦户满意。

场景: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解读:

形容扶贫干部遇到的“灾难“很多。

场景:

扶贫干部遇上这家吃不上水问题,那家生病没钱看病问题,另外一家因和村民不和睦发生冲突问题,一件件地认真帮贫困户解决…...可怕的是最后帮来帮去,自家孩子生病都没时间去看,妻子也赌气不理他。

解读:

贫困户把扶贫干部当成是万能的,经常要求他们做一些不在职或者做不了的事。

场景:

一贫困户无房,夫妻打工带一女儿上学。列为贫困户后,政府帮其村内选址建房,日夜赶工,可惜天公不做美,年内只能主体完工,附属要等到明年才能交付使用。干部算收入账让其脱贫,该户电话中明确告知:“我在工地一年5万元,媳妇当清洁工一年1万8,收入我能脱贫,但房子我住不进去,我就不会签字认可,任何人也不能代替我签字,对你们的工作,我是一万个不满意,我脱不了贫,就是要把你搞下岗!”

解读:

扶贫工作是扶贫干部为帮助贫困户脱离贫困而开展的,但部分贫困户不愿配合。

场景:

扶贫干部帮某个贫困户介绍安排工作,谁想,这个贫困户因嫌太晒而拒绝上班就业,转而又怪扶贫干部没有帮他脱贫。

解读:

扶贫干部在处理贫苦问题时,总会遇到各种刁钻的问题。

场景:

迎检中,一贫困户饮酒大醉,面对第三方考核,直言自己“一无吃的,二无穿的,三无喝的,四无盖的,五无水,六无电”,话语句句都是脱贫出列“一票否决”的死扣!事后听闻,心寒至极,在走访调查后发现:该人顿顿饮酒,大吃大喝,岂无吃喝;衣装得体,衣柜满满,何谓缺衣;实地看床铺,被子六床,岂无铺盖;新房封顶(自来水水窖也已经建成),电器齐全,岂是“无水无电”?

解读:

很难预先想到,在贫困户家里沟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场景:

贵州省某市的一位女同事在扶贫工作现场,因与贫困户言语起了冲突,结果被扇了一耳光。

解读:

形容让贫苦户主动上报家里已脱贫,可喜可贺!

场景:

据了解,张家口蔚县草沟堡乡白庄子村68岁的普通村民白余,用他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写了一封退出贫困户申请书,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白刚手中,申请正式脱贫。这封手书的申请书获得很多网友的点赞。

解读:

想要让贫困户改变过度依赖政府的想法,真是太难了。

场景:

你希望贫困户能够依靠勤劳的双手,努力赚钱,而贫苦户只想躺着拿低保和养老金。有些群众不想劳动,白天晒太阳,晚上烤火,就是不参与到扶贫项目中去。

解读:

指在节假日休息日,遇到家里紧急情况时,扶贫干部依旧愿意帮助贫困户解决问题。

场景:

2018年2月2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在筹办年货之时,这位扶贫干部还在镇政府组织给农民工发放脱贫项目工资。母亲打来电话说身体不舒服,他只得让妻子送去医院,没想到几天后62岁的母亲撒手人寰,成了“一生中难以弥补的痛”。

解读:

部分贫苦户“讲歪理”,扶贫干部心里很苦!

场景:

一乡镇,儿女两层楼房,父母住一偏房,新房50平方正要完工。考核组入户,子女及父母对乡村干部和工作队员极不满意(原因是父母年迈未搞产业,没有享受到2000元的扶持资金),说是“什么政策都还没享受,脱什么贫”。心中忍不住又难受起来:子女安居高楼,父母苟且一隅,不问自己做得如何,苛责政策执行不到位。父母过得清苦,政府是有一定责任,敢问子女,“百善孝为先”难道不懂吗?

解读:

贫困户拿着国家给的钱,还到处说扶贫干部的坏话,处处为难他们。

场景:

贫困户档案中多处涉及本人签字,两次三番,个别贫困户不干了,“天天叫我来签字,耽误我这多时间,你们干部是做什么吃的?国家出工资来养你们,真是白花钱……”一时间,扶贫干部百感交集。今年本村贫困户180余户,户平档案40余页,前后调整五六次,重整档案四五回,用纸十余箱,档案页页白纸黑字,本本密密麻麻,耗费扶贫干部多少心血和精力,有多少扶贫干部曾加班加点、熬更守夜。

此处省略一万字……太难!

扶贫,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有人吐槽国家扶贫政策落实太慢,扶贫大半年他家还没脱贫。

殊不知,让贫困户在短时间内脱贫太太太难,一方面要加强扶贫教育,另一方面要引进外来优秀企业和技术,同时还要补贴他们当下的生活,如果遇到部分人不积极配合的话,还会拖住扶贫干部开展扶贫工作的后腿,让扶贫进度更慢!

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扶贫,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扶贫路上的故事有很多

各个省市都不同

扶贫干部都太难难难难难了 !

但愿你们

不要一笑置之,常怀感恩之心

对扶贫干部好一些

积极配合他们开展工作

来源:中国社会扶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