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以建设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模型对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进行协同管理,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形五大优势。对于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质量问题,在检查期间,必须记录其发现时间,优先级、严重度、提出人、负责人、现场位置、现场图片或其他现场数据,相关的施工组织计划,并且与模型构件关联等,在平台中形成问题库和隐患库统一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所涉及的专业也更加复杂,建筑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BIM作为目前国内工程建设领域最受追捧的应用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以建设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模型对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进行协同管理,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形五大优势。目前我国大型的高铁、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都使用BIM进行项目管理,如广深港铁路、港珠澳大桥等项目,在技术创新和在管理手段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在现如今这个经济和信息化的社会中,只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科技的设备才能够占据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BIM的提出体现了建筑行业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实施,其应用促进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活动有机地紧密结合,解决了我们在大型工程管理中的许多管理问题。

1、BIM模型处理

高铁站房项目BIM模型是基于Revit建立的,采取Revit的中心文件来多方建立模型,模型分类有:土建模型、机电模型、暖通模型、电气模型、给排水模型、装修模型。

项目应用到BIM全流程管理所用模型均为施工模型,项目整体模型区域划分为南站房,北站房和中央站房,楼层划分为地下出站层,轨道站台层,高架层和屋盖层。

BIM模型具有真实的三维特性,它的可视化特点可以直观地反映站房的实际外观给设计师,从而使得一些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可以提前放到设计阶段来处理(如通过机电模型管综优化,通过三维模型能直观地发现净高不足问题),减少了施工阶段的反复,不仅节约成本,更节省建设周期。

2、算量计价

项目合同为总价合同,由业主提供工程量清单,导入到BIM全流程管理平台。由于前阶段的模型处理,模型初步符合平台一键算量要求。通过平台内置的计算规则和构件筛选逻辑,可以初步实现对各专业模型一键算量,平台自动划分不同种类的构件并输出算量结果,从而大幅度节省算量花费的时间。

在计价模块中,实现基于模型构件级别的算量结果来进行套价,然后关联工程量清单结构。使得工程量清单条目、模型构件、定额条目以及定额条目对应的人材机资源实现实时关联,大幅度提高计价管理水平。

3、现场管理

项目有工程量大、工期紧、安全质量要求高等难点。为了优化业主对多方施工单位的管理,由多方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组织计划,一键导入到BIM全流程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工作流审批以及权限控制实现多方施工单位作业的协同。

通过模型与施工组织条目和相关文档关联,既可以实现现场施工组织可视化交底,也实现施工组织可视化管理,快速生成4D模拟,以及平台提供的平衡作业线图功能,提前检查施工过程中资源调配的冲突。因为平台基于BS架构,可以通过移动端在现场录入完工进度数据,实现实时同步完工进度,优化管理。

对于现场施工中某些施工工序存在一定风险,在平台上必须对相对应的施工组织设置相关盯控人员,并显示对应模型构建,项目文档等,在平台中必须严格把控风险源的审核。

对于大型工程另外一个重中之重的管理要点,就是现场检查安全质量问题的审核流程。对于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质量问题,在检查期间,必须记录其发现时间,优先级、严重度、提出人、负责人、现场位置、现场图片或其他现场数据,相关的施工组织计划,并且与模型构件关联等,在平台中形成问题库和隐患库统一管理。

通过使用BIM全过程管理平台,实现了六大核心价值:

1)5D BIM 全流程可视化协同,革新施工流程和管理流程;

2)精确检测,模型检测以及碰撞检测能及时进行反馈;

3)量价分析,精确快速,优化量价计算与管理;

4)优化进度,精细化管理;

5)信息整合,虚实对比,数据无缝衔接贯穿全平台;

6)对于同类型项目进行数据积累,形成企业级大数据并进行分析优化管理。

地铁站房项目的BIM应用管理是典型的VDC管理模式,实现该项目BIM应用,取得的较好的综合效益:

1)减少项目变更30%;

2)节约项目分析时间20%;

3)控制的工程量误差在1%以内。

在现代化的建筑行业中BIM技术提到很多建筑商的认可和支持,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BIM管理以及行业大数据管理是发展趋势,通过协同多方管理,可有效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