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甲申国难之后,清军入关。第二年,清兵南下攻克南京,俘获了大明弘光帝,之后多尔衮在汉臣孙之獬的建议下(也有一帮儒生建议多尔衮改换明代的汉人服饰,引得多尔衮勃然大怒)展开了“剃发易服”政策,目的是加强对新国家的控制,让老百姓站队,归顺或者被杀。这是一种强硬的统治政策,在历朝历代都有过类似的手段,只不过满清确实要做的更绝。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穿汉服的小姐姐

之后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中国南方有不少城市的文人因为不甘心就这样屈服,于是站起来带领义兵反抗清政府的高压政策,最后被清军重兵镇压,在史书上留下了“嘉定三屠”、“江阴惨案”等血腥的大屠杀。最后整个华夏民族沉沦了,头上留下了耻辱的辫子,身上换上了失败的袍子。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血腥的剃发易服

到今天,极端的汉服党们在大肆渲染这段历史,伪皇汉们也在痛骂这段历史。在他们眼里,正是因为满清的“剃发易服”,打断了汉民族的脊梁,摧残了汉民族的尊严和灵魂,让整个汉人变成了“奴才”,国人变得麻木。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明清主流发饰的变化

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极端大汉族主义者,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脑愤青。他们只是在这些事情上继续做文章,却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去考察一下这个“剃发易服”。

不否认,满清政府的“剃发易服”确实是对汉民族造成了极大的摧残,但也只是局限在了文人士人这个阶级上,对于没文化的老百姓来说,换成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真的是无所谓的。古代的百姓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爱国,更没有所谓的民族精神。前朝没有多少人有,明朝更没有多少人有。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敌视,更多的是觉得他们野蛮不开化,会杀死他们和劫掠他们的东西,毁坏他们的家园。仅此而已,一旦异族建立了一个平和稳定的政权,汉民一样会安安稳稳的过自己的日子。政治这种东西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太过遥远了。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回到正题,当时大部分汉人并没有反抗这一政策,尤其是北方和苏北地区的,就连孔子的后人也迎合了大清的政策,为天下文人做了表率。而交战区的百姓之所以有站起来反抗的,多半是受到了民族气节极强的文人的鼓动(没文化的人真的很好骗),几次镇压后大部分人也就老实了。当时很多汉人在犹豫,一方面是怕不剃发会被清兵杀,剃了发万一明军打回来那也是会被杀。

说到底,真正顾虑这些东西的也就是特别有骨气的文人,他们的汉文化底蕴和精神太过强大,强大到可以像孟子说的那样“舍生取义”。不过即使这样,明末文人的表现和先前宋末文人的表现相比,还是逊色的多。

说实话,在当时,真正影响了老百姓生活的,还真不是“剃发易服”,而是“圈地”。因为八旗贵族抢占了农民的耕地作庄园,直接导致农民失去土地活不下去,这才加入到了义军的行列。而当清政府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便也开始着手解决八旗贵族和不同百姓之间的矛盾。终于在康熙初年,这一问题被彻底解决,百姓基本也就安居乐业了。

那么剃发易服是一直这么严格吗?当然不是。其实到顺治后期整个中国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的时候,满清变放宽了对“剃发易服”的执行力度,只是对官员有这个要求。

比如在顺治中期的仍然活跃在文坛的黄宗羲和顾炎武,他们一直穿着明代的服饰,但是清政府也没有追捕他们,也没有刁难他们。当然了,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去给清政府找事。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晚年的黄宗羲

康熙初年,玄烨一改先前大清的强硬态度,将“剃发易服”改为“移风易俗”,并不强制要求百姓一定要穿长袍和留辫子,目的在于缓和满汉矛盾。

别不信,这还是有根据的,在康熙年间,宫廷画师焦秉贞所绘的《康熙耕织图》,图中农民同样皆露顶椎髻,并且依然穿着明代流行的衣着。而根据现在考古学家的考证,这副图画所描绘的正是康熙年间江浙地区的乡村景象。而且画作上还有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诗句,有此为证,再说大清在统一以后强制剃发易服岂不是就成了无中生有?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康熙耕织图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康熙耕织图局部

除了服饰,在《康熙耕织图》还可以发现有不少百姓留着前朝的发饰,这也是冲击了大清自始至终贯彻剃发易服政策的论题。

康熙十二年,川陕总督邀请明朝遗民李颙去讲学,邀请了三次李颙才答应,因为李颙一直穿着“宽衣博袖”的明朝服装,川陕总督觉得这种打扮不符合潮流,特地制作了“时装袍服”给李颙送去,但是李颙还是穿着明朝服装前往,结果李颙不但没有受到到刁难,还受到了了礼遇。

不只是中方的文献,在当时南怀仁等传教士的笔记中,也是记述着康熙年间民间服饰混咋,百姓们穿啥的都有。

在清中期,雍正皇帝的《雍正十二美人图》中所绘制的雍正皇帝的十二个妃子所穿的服饰也尽是明代的服饰。乾隆年间,外国画家郎世宁笔下的《羊城夜市图》中,里面的百姓也是穿着有明代服饰和留着明代发饰的百姓在河道上游玩。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雍正十二美人图

即使是汉族士大夫,也有很多人仍然留着明代的发饰,穿着明代的衣冠,只要不去做官,这些一切都好说。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羊城夜市图局部

就包括乾隆皇帝自己,也是明制汉服的忠实粉丝,在休闲时,也是经常穿着明制汉服,在当时还有相关的宫廷绘画流传至今。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身着明代衣冠的乾隆皇帝

到了晚晴,清政府对于这向政策的管控反而更低了。清末关中大儒牛兆濂,他和他的家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是穿着汉服。法部大臣沈家本,在家的服饰也是前代的汉人样式服装。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牛兆濂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沈家本

清末遗民夏振武,也是留着明代的发饰,但他是大清朝的铁杆粉丝。清亡之后,夏振武还跟一些盲目西化的浙江老师(诸如鲁迅)以论道为名发生了多次冲突。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更可笑的是,备受极端汉服党们喷的长袍和旗袍,也不是完全的满族服饰。在入关之前,满族长袍没有立领,而且是采用左右对襟盘扣来固定衣物。在入关之后,长袍慢慢的开始汉化,从清中期开始,长袍就出现了原来汉族服饰中的立领,而且长袍的盘扣也不再是左右对襟这一单一样式,而是出现了和汉服一样的左右交领式穿着方法。说白了,这种长袍就是满汉服饰的结合,这种服装上的融合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比如明代的汉服,就是融合了大量蒙古服饰的特点。隋唐时期的衣服也是结合了大量鲜卑特色。所谓纯正的汉服,除了汉朝的,别的都不是。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复原的汉版长袍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蒙古风极重的曳撒

说到这里,其实本文的中心思想也就出来了。所谓推广汉服、振兴汉族,不过是一句毫无根据的口号,它更多时候其实是商家某利用的幌子。就是今天各色小姐姐小哥哥穿的汉服,放在古代没几个部僭越的,中国古代的服饰,有着极深的阶级思想在其中,就今天大街上随便一个姑娘穿的服饰,正放回到它所处的时代,怕是要被抓起来上刑了。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老百姓在明朝敢这么穿早砍死了

所以说,汉服这种东西,跟什么振兴汉民族真没什么关系,不过就是一个噱头罢了。试问汉文化的精髓在于什么,诸子百家的言论,儒家的经典典籍,汉赋唐诗宋词,这些东西才是振兴汉文化的根本,试问穿汉服鼓吹汉服的各位,有几个人能背过40-50篇以上的唐诗宋词呢?又有几人懂得填词押韵呢?又有几人可以道出儒家经典中的人生哲理呢?如果不能,还在鼓吹汉服,那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真是应了留着辫子做学问的民国文学大师辜鸿铭的那句话:“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极端汉服党的谎言,被夸大的“剃发易服”

民国大师辜鸿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