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代人的梦随着金庸逝去

观点如潮水逆流 唯独心声不息

文 |Jean

2018年10月30日,我正在香港地铁里面,突然看到横幅LED屏幕上面滚动了一行新闻:今天下午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我的心猛地一颤,这意味着一个武侠时代结束了。金庸乃其笔名,家喻户晓,但知道其真名查良镛的人恐怕不多。

作为80年代的人,我们对于金庸是很有感情的,可以说,金庸是我们青春期的精神食粮,我们就是读金庸长大的。读金庸书,我们刚好是在初中时期,读他的小说,可以让你知道什么是废寝忘食,目不转睛。有时候是眼睛实在涨的不行了,才愿意抬起头来,揉揉眼睛,然后马上又继续埋入书里面。

那个时候,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同学,人人读金庸。通常都抢着看,率先抢到的人,简直如获至宝。

又一代人的梦随着金庸逝去

我记得读金庸第一本小说是《碧血剑》,1956年出版,这本书像古书一样,繁体字,竖版,从后翻到前,从右读到左。对于读初一的我来说,应该难度还是不小的,但当时却完全阅读五障碍,读得津津有味。我当时刚好出疹子,在家养病一周,这一周的时间,刚好将这本书读完。至今想来,余味无穷。金庸先生对故事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此后无人能望其项背。

我最喜欢读的是《天龙八部》了,这部书最厚,有好几本,但读起来也最入味。当时,几个小伙伴在家里抢着看,其中一个小伙伴抢着了,生怕我们打扰,一个人躲在屋子里面,将自己反锁,然后在里面静静地看。无论我们在门外怎么叫喊,也不开门,其他小伙伴就只能在窗户口看着,干着急。

为了看金庸的小说,大家各出奇招。上课的时候,有人上面放一本教科书,应付老师,桌子底下就放着金庸的小说,时不时瞄一眼老师,一过来,就马上将小说塞进桌子里面,然后又装模作样地看教科书。但是,因为金庸的小说太吸引人,看书的同学往往太入迷,有时候老师站在旁边还知道。然后老师将小说收走,甚至还会用书敲打几下脑袋。我们其他人,看着这位同学狼狈的样子,哄堂大笑。不过,今天你笑我,明天他也笑你。好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老师将书收走,也起不到禁止的效果,因为全班不止一本书,收走了,其他人还有,收了一本又一本,总也收不尽。后来,老师也绝望了。

又一代人的梦随着金庸逝去

下课的时间,那就是大家大饱眼福、放开了看的时候。有的同学,一边骑自行车一边看书,经常碰到砖头摔下来,或是自己摔到路边的坑里面去了。为了读金庸,个个争分夺秒,与日月朝夕。晚上,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很多同学的近视,就是因为读金庸。因为,那个时候看电视不那么流行,我想,除了这个解释,没有其他解释了。

闲暇时间,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聊金庸小说里面的人物,有喜欢杨过的,有喜欢赵敏的,有喜欢任我行的……为了自己喜欢的人物角色,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

又一代人的梦随着金庸逝去

金庸笔下的人物太过个性鲜明,大家还往往将其余某个人对上号。大家最讨厌被对上号的就是伪君子岳不群。谁要是被人称为岳不群,就是莫大的羞辱,他也一定会上来理论,或者两人的关系就此闹掰。

金庸的小说后来陆续拍了电视剧,但是,远没有读书那么有味道,因为读书的时候,脑袋里面充满了想象,不同的人可以读到不同的画面。这感觉,如饮甘露,令人陶醉。

我们这一代就是金庸小说的一代,听一位95后,他们很多人不知道金庸,也不读金庸的小说。我想说,经典就是经典,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淡化,无论哪个年代的人,不读金庸,就会少了一种人生,多了一种遗憾。

又一代人的梦随着金庸逝去

- END -

又一代人的梦随着金庸逝去

排版|peppy,一位穿越古今的奇女子。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后台联系。

独立思考的人自会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